上班不會痛

下床覺得足跟痛?關於「足底筋膜炎」,你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

「足底筋膜炎」是在臨床當中造成足跟疼痛常見的疾病,多數人在下床的第一步會在足跟處感受到強烈的疼痛,又或是你可能會在走路走久時,感受到足跟處的疼痛。在成年人中,約有11-15%的足部症狀需要透過專業改善。

足底筋膜炎常見於軍人、積極運動的人甚至是坐式生活的族群中。

 第一件事:什麼是足底筋膜炎?

那我們要先來了解什麼是足底筋膜。

 

在正常的走路步態中,我們的足部會透過調整我們足弓的高低,改變足部的結構,以適應不同的地面,在足部主要有兩種系統協助支持足弓,包含主動的系統結構及被動的系統結構。

 

主動的系統結構是我們的收縮性組織,像是肌肉、肌腱,而被動系統結構則是非收縮性的組織,像是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是足底相當重要的束狀結構軟組織,從我們的足跟連接到近端腳趾處,主要的功能是協助支撐我們的足弓,同時在承重的活動中,協助足部吸震,分散地面反作用力。

 

但是當我們的足底筋膜長時間的受到微小創傷之後,反覆產生發炎反應,便可能會讓我們的足底筋膜產生退化性的改變, 進而發展成足底筋膜炎。

 

目前對於足底筋膜炎的產生機制還沒有定論,一般認為足底筋膜炎可能為多種因素造成。

第二件事:造成足底筋膜炎的8大危險因子

造成足底筋膜炎的可能風險因子包含:

 

  • 扁平足/高足弓
  • 阿基里斯腱太緊或是比目魚肌太緊
  • 腳底內部小肌肉太緊
  • 長短腳
  • 肥胖/過重
  • 長時間的站立或走路
  • 不合適的鞋子
  • 不恰當的步態

 

過去的研究指出,踝關節背屈角度受限、肥胖、或是長時間承重的活動,都有可能會增加產生足底筋膜炎的風險。

 

在正常的步態週期中,當膝關節伸直時會需要約10度的踝關節背曲角度,有學者認為當阿基里斯腱過緊時,使得我們的踝關節背曲角度受限,因而需要用足部過多的旋前動作或是第一腳趾關節代償不夠的踝關節背屈角度。

 

而過多的足部旋前動作及第一腳趾關節過多代償,可能會增加足底筋膜的連接終點壓力,進而導致足底筋膜炎發生。

第三件事:誰容易得到足底筋膜炎?

有研究發現BMI > 30的族群,會比BMI <25的族群產生足底筋膜炎機率多5.6倍;在所有產生足底筋膜炎症狀的個案中,約有81-86 % 的個案呈現足部過度旋前,因此如果你今天是扁平足或是低足弓的族群,一般會認為產生足底筋膜炎的可能性較高。

第四件事:足底筋膜炎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足底筋膜炎通常在起床時,下床的第一步會感受到明顯疼痛,而這樣的狀況可能是因為因為整晚都沒有活動,過緊的足底筋膜被伸展造成的疼痛。

 

當開始活動之後,足部肌肉恢復較佳的柔軟度,因此疼痛隨著活動量的增加而緩解。

 

然而在開始一天的活動後,足跟疼痛的狀況,便可能隨著我們進行一些承重活動時再出現,常見的承重活動像是走路和跑步。

 

過去的研究指出,患有足底筋膜炎的人在走路時,可能會因為避免足跟疼痛,影響正常的步態,走路步伐大小改變、走路速度變慢、也會影響每一步的步長。

 

即便疼痛消失後,也會對走路方式產生明顯的適應性改變,而當走路方式改變後,就有可能會產生其他關節的疼痛或是不適。

 

在一些扁平足的個案中,由於足部過度旋前的關係,個案的足跟並沒有與地面接觸。

第五件事:足底筋膜炎的處理方法

對多數的足底筋膜炎患者而言,疼痛多半會在一年內自動緩解消失,但是足跟的疼痛可能會影響個案的日常生活,因此多數的病人在足跟疼痛緩解之前就會先尋求治療。

 

大約有70至80%的患者,能單純透過保守性治療痊癒。但有些患者除了保守性治療外,還是需要結合其他的治療方式。

 

非手術性治療像是:

 

  • 鞋子的調整
  • 客製化的鞋墊
  • 伸展運動
  • 物理治療
  • 非類固醇的抗發炎藥物
  • 震波治療
  • 類固醇注射
  • 使用副木

紓緩「足底筋膜炎」最常見的方式

在所有非手術性的治療中,伸展運動是最熱門、有效且低花費的治療方式。伸展足底筋膜炎及阿基里斯腱,通常是足底筋膜炎剛發生時最常見的處理方式。過去的研究指出,不論是單純伸展阿基里斯腱或是足底筋膜,這兩種方式皆能有效改善足跟疼痛。

 

而長期來說,與其他的非手術性治療相比,伸展運動對足底肌膜炎的成效最佳,且同時伸展阿基里斯腱及足底筋膜,能夠有效改善踝關節活動度及足底筋膜炎的疼痛,這會比單純伸展阿基里斯腱的效果更好。

 

所以下次下床時、或是走路時足底感到疼痛,可以先用上面這幾種方法來試試,是不是可以先紓緩疼痛的狀況,再進一步尋求治療唷!

圖片來源:freepik

延伸閱讀

這篇很棒的話可以分享給你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