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其實是精神上面的問題,最大的原因來自於「飲食衝動」,我們沒有辦法好好控制我們的情緒,以至於忽略身體真正的內在需求;反而用外在的眾多事件,或是激發出的情緒,誤以為是我們的飲食需求,其實一切都只是能量的轉變!
有減重經驗的人,肯定做過超多功課,加上現在網路資訊跟知識資源發達,大家都有了基本的營養知識,所以這樣看起來似乎不是營養知識上的不足,那你覺得還有可能原因是什麼?
人體設計極為奇妙,我們身體裡面充滿了各種自動的平衡機制,我們能夠正常的調節體溫、心跳、血壓、賀爾蒙、消化酵素、修復機制等等,當然我們裡面也設定了一個機制叫做「正常體重」,人體真的有這麼神奇嗎?我們舉兩個故事,你就明白。
一、嬰兒的故事:人體會自然調解
研究計畫是提供 37 名新生兒,正常比例跟稀釋比例的配方奶粉;媽媽們並不知道寶寶們喝的是哪一種,但鼓勵媽媽們,讓寶寶自己決定他們要喝多少奶粉。
在這當中研究發現,喝稀釋配方奶粉的寶寶攝取量,比正常奶粉量的寶寶更多。
顯然是人體天生有調解攝取熱量及蛋白質的能力,而總結兩組嬰兒所攝取的熱量、蛋白質及脂肪幾乎大致相同。
二、小孩的故事:不會吃過量的食物
研究人員找到一群營養不良的孩子,並且提供給他們無限的食物,這些孩子立刻大吃大喝,比同齡營養良好的孩子們多吃了 2-3 倍的食物;而一旦這些營養不良的孩子們,到達了標準體重後,他們對食物的攝取量,就會下降到與營養均衡的孩子一樣。
他們的食物熱量攝取,總是會在他們身體到達標準體重的 48 小時內下降,而他們體重保持健康並且穩定的成長,他們並不會過度的補充營養而讓自己變成一個胖小孩,也不會再回到之前的飢餓狀態。
儘管實驗當中,孩子們可以自由攝取很多食物,但他們總能調整自己的進食行為,讓體重保持在一個正常的標準範圍。
聽完故事之後,有改變你的答案嗎?
肥胖其實是精神上面的問題,最大的原因來自於「飲食衝動」,我們沒有辦法好好控制我們的情緒,以至於忽略身體真正的內在需求;反而用外在的眾多事件,或是激發出的情緒,誤以為是我們的飲食需求,其實一切都只是能量的轉變!
舉例:上班族陳小姐剛剛升做小主管,生活緊張忙碌而更加沒有時間運動,可是沒時間運動這件事情,又讓他覺得懶散乏力,因此他開始吃一些讓他感覺「精力充沛」的食物……
情緒飲食,造成飲食失衡
另一個上班族喬安娜,由於高強度壓力的工作總是感覺無法放鬆,所以他渴望大口吃洋芋片、鹹酥雞等脆口性的食物,用以消除自己的焦慮跟緊張,但身體在進食垃圾食物時,同時會需要耗損身上的維生素 B 來消化這些食物,在消化的同時,卻又不能夠給身體補充足夠的營養素,因此體內的營養素會不斷的流失,身體就一直處於一種飢餓的狀態!
再來,有沒有人或是身邊有朋友是每天晚上都要來一杯的?酒精會降低腦部分泌血清素 Serotonin,進而會提升對於碳水化合物的渴望,因為這類的人可能常常會對於餅乾、麵包、米飯、麵食等等失去控制,體重當然就會拋物線的完美上升。
那麼,我們要怎麼覺察自己呢?我們先來做一個小小練習,慢慢地認識自己!首先,讓我們靜下心來,從此刻開始感受,從自己身上的衣服開始,內衣、內褲、褲子、鞋子……你有什麼感受呢?
接著閉上眼睛,感覺一下你的腿、臀、腳掌、腹部、胸部、脖子、下顎、手臂、手指等等,身體有什麼樣的感覺?是舒適、柔軟;還是堅硬、粗糙?分別有哪些感覺呢?
慢慢練習從感覺當中去分別,再回到你吃的東西上,你到底是情緒性進食,還是生理性的進食呢?
情緒性飢餓
- 突然的
- 特別渴望某種食物(無法用食物取代)
- 吃東西是為了大腦的需求
- 通常是急迫性,讓你現在馬上就想要吃東西
- 會伴隨著煩躁的情緒
- 經常性會心不在焉的進食
- 情緒性飢餓會讓你吃個不停
- 會因為過度進食而內疚
生理性飢餓
- 循序漸進的
- 只要填飽自己的肚子什麼都可以(通常食物是可以互相替代的)
- 吃東西是為了身體的需求
- 通常是可以等待的
- 不太會伴隨任何情緒
- 進食時會注意正在使用的餐具,還有吃進去的食物
- 當你感覺飽了之後,你就會停下來
- 你吃東西,是因為你知道身體需要食物,所以不會有罪惡感
來檢視一下自己,平常進食的時候,你是情緒性的在進食,還是身體真的覺得餓,所以才想吃呢?
情緒性進食就像是一隻無法控制的瘋狂野馬,在下一篇中,我們將介紹如何用「五個柵欄」做為自我控制的方法,並且測試自己是哪種情緒飲食,更加了解自己食慾產生的原因。
圖片來源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