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心理師,你會想到什麼樣的畫面呢?個案躺在躺椅上不停說話,心理師「嗯哼」的畫面;還是一看到人們的表情、動作,就能說出對方內心想法的畫面。這很多都是來自電視、電影情節,都有它的根據,但難免誇大了些。
臨床心理師著重全人領域,各有專精
在台灣,心理師分為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而沒有所謂的心理醫師。臨床與諮商的差異多來自訓練背景的不同,但都需要碩士畢業才能考取國家的證照。有趣的是,臨床心理師們雖然都有共同學習的背景,但就像是醫師的次專科,更像是不同門派的武功,各自有不同擅長的領域與派別;所以,選擇與你頻率相近的臨床心理師是很重要的。
臨床心理師在不同年齡層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在嬰幼兒上,負責了早期療育的評估與介入;在兒童階段則探究發展與行為的議題,像是大家常聽到的自閉症與過動症,就有許多臨床心理師深耕其中。
到了青少年以至成人,人際關係(家庭、朋友、感情)、學業與職業議題常常會造成當事人的困擾,而臨床心理師會嘗試以不同層面的心理學知識分析他的問題可能成因,再一同與他探討、解決問題;通常,心理師不會直接給予分析結果或建議,避免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當事人身上,也讓他思考自己願意且能辦到的解決方式。
對於老年人,由於大腦與身體的衰老,臨床心理師多探究老年憂鬱症、失智症等等相關議題,試圖去了解長輩現在與過去不同的行為是發生了什麼事,能透過什麼方式去協助他;所以除了當事人外,也很常與家屬一同工作。
臨床心理師 vs. 員工協助方案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師走出醫院,除了在心理治療所外,也於各領域走出蹤跡,像是學校、政府法律部門、長照單位,以及公司企業。不同於在醫院工作時著重病理評估、長時間的心理治療,在醫院外更要為一般民眾的身心健康做出努力。
在公部門或私人企業,越來越強調員工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開始引入了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 下稱EAP),也就是企業雇主對員工設置的一套系統化,長期的福利與支持項目,希望可以預防和幫助員工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提高員工的工作績效與生活滿意度。
不同的企業會以不同方式導入EAP,部分較大型的企業會聘請廠護、心理師等,專責員工身心健康;但也有公司是以外包的方式,與心理治療所進行簽約,需要的時候再要求派員協助處理員工議題。
若您是企業單位內的員工,最常接觸到臨床心理師的時機可能是公司內辦的心理健康講座,常見的主題包含身心壓力調適、紓壓好眠、親職教育等。若您是主管階層,還可能會接觸到領導統御、人際溝通等相關課程。若您是雇主、老闆,臨床心理師會幫您了解與處理員工議題,讓發生狀況的員工盡可能調節身心狀態,恢復工作效能,或討論適當的職務調整。
另一方面,職場上會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職場上常見到的問題是什麼呢?除了個人層面的身體健康、家庭關係、經濟、法律等議題,還有工作上的適應不良、不法侵害(像是職場霸凌、性騷擾等)、職業傷害,甚至有突然發生的危機事件,像是自傷或傷人。
一位員工發生了狀況,不會只影響他一人,往往會影響整個職場的氣氛、工作效能等等;所以,盡速且適當的介入是相當重要的。
企業內的三級預防
上述的議題牽涉了三級預防的概念,在初級預防中,會透過宣導、課程等方式,減少職場員工發生困擾或風險的可能性。
在次級預防中,若有危機發生,臨床心理師會與廠護、人資、勞安合作,了解員工發生的議題後嘗試與他接觸,進行諮詢,希望藉由即時介入與處理,減少當事人與職場的傷害。
到了三級預防,我們要一同支援發生困擾的員工回歸職場,心理師會嘗試了解當事人面對的問題是什麼,需要什麼樣的資源介入與連結,並與企業方面討論可以協助的部分。
最後,臨床心理師在面對企業中有困擾的當事人,會以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不同的角度來了解他,並與人資、管理階層等公司端一同合作,希望達到企業、當事員工雙贏的局面。
圖片來源
PHOTO FROM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