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可能有我們不想聽到的對話,這時用「我訊息」溝通,能幫我們在最短的時間把話說清楚、講明白,讓對方知道我們的想法,減少情緒被綁架的機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難一整天不碰到人,而只要碰到人,就可能會產生對話。不論你遇到的是同事、上司、親朋好友或長輩等等,都有可能發生讓我們不想聽到的對話,例如:
- 鍵盤八卦型:整天講別人的八卦,萬一不聽不回應,也有可能某天自己成為了被排擠、被八卦的主角。
- 倚老賣老型:一直對我們的工作方式指指點點,讓我們感到壓力,但偏偏對方是家中長輩或職場上司、前輩,如果太直接表達不愉快時,還有可能會被冠上不孝、忤逆長輩等罪狀。
- 對話自戀型:當我們想要討論事情時,感覺對方沒在聽;或當我們正在忙的時候,對方卻一直想討論他的事情。如果直接表達生氣或冷淡回應,還可能和他起爭執……
遇到這些類型的對話,常會讓我們感到煩躁,試圖找一些方式去處理自己的情緒。但是如果只是假裝自己沒有不耐煩、或是持續順著對方,只是讓我們的煩躁持續累積,雖然暫時維繫了表面關係,心裡還是會感到不舒服,甚至累積到有一天不小心爆發了,只是徒增產生人際衝突的困擾。
面對這種兩難的局面,到底該怎麼回應會比較好呢?
這裡分享「我訊息」的溝通方式,幫助我們用最短的時間把話說清楚、講明白,讓對方知道我們的想法,也減少我們情緒被綁架的機會。
善用「我訊息」的三步驟
我訊息包含三個步驟,說出對方讓我不舒服的行為,這個行為帶給我什麼感受、有什麼影響:
1.「當我……時」
第一步驟,說出對方讓我們不舒服的行為,這個最有挑戰性,因為如果說的不清楚,很可能被對方認為是指責,我們更加不敢說出來。
所以這裡的訣竅是少用你,多用我。
例如用「當我在忙的時候被打斷……」取代「你這時跟我講話會打斷我」。
2.「我覺得……」
這裡要說出自己的感覺,例如「我覺得很痛苦、很不舒服」,表達自己的感受、感覺。
3.「這會讓我……」
說出這件事對我們的影響。
例如:「這會讓我工作效率下降,也比較容易對你生氣」。
綜合以上三個步驟,最後告訴對方的完整的句子是:
「當我在忙的時候被打斷,我覺得很不舒服,這會讓我工作效率下降,也比較容易對你生氣。」
如果要再加分,可以試著提出我們認為比較好的做法,好和對方進一步討論,例如:「或許我們可以午休時間再討論,比較能專注在你提出的問題上。」
適合用「我訊息」的時機
什麼時候可以使用我訊息呢?當我們在某段互動關係中有些不舒服,想和對方進行討論來爭取我們的權益時,就可以使用。
當我們用「我訊息」的方式進行討論,比較有機會為自己畫出一條界線,讓對方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困擾、方便進行相關修正或處理。即使對方聽完依然故我,至少能讓對方知道我們的想法,減少可能的紛爭。
「我訊息」有沒有使用年齡上下限呢?
沒有年齡限制,只要能說話的對象就可以使用。
對老人、長輩(包含年邁或患有失智症、中風等等的長輩等等)使用時,我們可以為彼此整理「我」的能力到哪裡、可以做到什麼、期待一起達成什麼,即使長輩還是用同樣的方式回應我們,我們也能透過行動、減少對親情或輩分的歉疚和予取予求。
在對小孩使用時,可以為我們爭取休息的時間與空間,即使小孩這個階段無法理解,每次如果有遇到類似的情況,我們仍然應該堅定的說,並採取行動。
例如:說完「當我下班回家,看見你的房間亂七八糟時,我會有點不開心,也比較容易對你大聲,所以會想先自己靜一靜。」
這時,我們就真的該去休息了,這樣還能作為一個溝通示範。長久下來,小孩會逐漸知道,當他面對不舒服的情境時,他可以怎麼處理。而在小孩學會前,至少我們也爭取到休息的機會。
當然,不論是什麼討論,都需要發生在雙方心情都還算平靜的時候。因為只有平靜的狀態,才有機會減少對另個人的偏見和爭執,讓對方聽見我們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因為沒有人會讀心術,所以當我們把心情變成對方比較可以接受的語言時,才能算是真正開啟溝通之路。
圖片來源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