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教養將學習過程中做出的初步結論,實際應用在生活上,並做更多實驗性的測試,也就是「如果這樣那會怎樣」(if),類化知識在更多不同的面向上,實際解決生活會碰到的問題。
各位爸爸媽媽,有沒有聽過北歐的教養-「體驗式學習法」呢?現在越來越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選擇「體驗營」的形式,而非傳統死記死背的填鴨式教育,而這樣透過建立經驗去學習的方式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探究探究。
體驗學習是一個透過直接的經驗,去建立知識、技巧、價值觀的學習過程。反觀傳統的學習方式,老師在講台前用投影片或白板講課,學生在底下專心聽課抄寫筆記,然後回家溫習把知識背下來;在體驗學習裡,老師不是單向地灌輸知識給學生,而是協助學員去主動探索,一起找到答案,所以在這樣的方式下,不會有「這個還沒教到」或「學校沒教過」的狀況,學員自己要負起學習的責任。
要如何開始進行體驗學習呢?學者提出體驗學習的四個階段:
體驗學習第一階段:親身體驗
參與學習的所有成員都要投入其中,可能是對主題提出自己所知道的內容、想法、提問等等。
在過程中學員會維持高度的專注力,從中察覺自我的狀態,也因為如此,學習的印象會更為深刻。
體驗學習第二階段:觀察反省
在參與的過程中,蒐集與整理大家的分享,運用自己以往的經驗,做自我評估與知識的整合。
這個階段強調「剛剛發生了什麼」(what),透過這樣的反思,學員可以對自己的學習狀況更有自覺,而在團體形式下,也可以透過聽別人怎麼重述,了解他人是怎麼學習的,藉以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
體驗學習第三階段:總結領會
將上述收集到的資料做邏輯分析,學員可以去注意知識的共通點與分歧處,廣推到生活應用上,作為結果的闡述。
這個階段可以用「怎樣去做」(how)來增加思考與分析,也因為這個階段會一起討論出結論,所以讓學習到的知識,更有機會在生活上使用!
體驗學習第四階段:積極嘗試
將學習過程中做出的初步結論,實際應用在生活上,並做更多實驗性的測試,也就是「如果這樣那會怎樣」(if),類化知識在更多不同的面向上,實際解決生活會碰到的問題。
初步了解體驗學習後,大家有沒有覺得傳統學習跟體驗學習,是不是有點像我們國中與大學的學習樣態呢?以往我們大多是被動的學習,聽著老師的講課,看著書本的知識,努力吸收知識,建立我們腦中的資料庫,到了大學後,學習改為更主動,課堂轉變為更活潑,像是模擬練習、案例討論、分組報告等等,這些實際的經驗,是用來幫助我們解決未來會碰到的問題。
聽完這樣跟傳統不同的學習方式,爸爸媽媽們有沒有很想快點試試看呢?學習的方法、教養的方式百百款,到底哪一種是最好的呢?我覺得不管爸爸媽媽們選用哪一種,只要適合你與你的孩子,就是最好的選擇!
圖片來源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