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美主義的人眼中,事情只有完全失敗與完全成功的 0 分及 100 分差別,無法忍受、接納模糊地帶與不確定性。而在華人世界中,自我異調的完美主義相當常見,原因常與家庭教育及社會價值觀有關。
「勉強」,早期的意思上指的是盡力而為,而現在的意思較接近於「心中不願意而強迫去做」。無論是何種意思,過多了勉強的生活,總會影響生活品質。
小陳是個嚴以律己的人,從小生活就一絲不苟,凡事親力親為,讓他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就。他的標準是公認的高,不只對自己,對別人也是;然而,隨著年紀增長,他開始跟不上自己的標準,內心常對自己感到失望,心情也逐漸變差了。
像小陳這樣的人不在少數,許多人都有著完美主義,而這樣的完美主義若跟隨的上,會讓當事人覺得有成就感,若跟不上,則容易伴隨著痛苦。前者,我們稱之為自我同調(ego syntonic)的完美主義,後者則稱之為自我異調(ego dystonic)的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哪裡來?華人社會的價值觀
在完美主義的人眼中,事情只有完全失敗與完全成功的 0 分及 100 分差別,無法忍受、接納模糊地帶與不確定性。而在華人世界中,自我異調的完美主義相當常見,原因常與家庭教育及社會價值觀有關。
多數華人教育自小就是非對及錯的思考方向,並不鼓勵獨立思考、發散思維,若有這樣的嘗試則往往會被喝止、責備,或是處罰(各位不坊試著想想求學經歷)。這樣的教育方式隨著時代演進固然有所變化,但仍不脫「正確答案」的思維。
甚至,連說話、提問,我們都會往往都會想著「這樣說好嗎?」「會不會是錯誤的詢問?」「會不會讓人覺得問題很蠢?」。不夠完美、不夠圓滿,似乎就不會被他人接納,也讓我們在做事上缺乏了彈性。
學著接納不完美的自己與世界
追求更好的生活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我們追求的真的是更好的生活嗎?還是僅為追求那個完美的答案?
遺憾的是,社會上很多事情往往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當我們執著在那個狹窄的牛角尖,反而可能遺失更多眼前的美好與可能性。
當我詢問有完美主義牛角尖的人,在花費這麼多時間與痛苦後,即使達成了目標,生活會有奇蹟似的變好嗎?答案通常是否定的。
事出必有因,不妨試著思考:
「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一個會不停勉強自己的人?」
「是誰讓我開始試著不放過自己?」
「現在的我是否還是像過去一般只能接受他人的要求?」
這個世界充滿缺點與不完美,人也無完人,但不論是人或事物都並非僅有好壞、善惡兩極化的區分,當我們已經努力完成自己該做的事情,就要嘗試「放自己一馬」,接著要開始嘗試接納那位受到過去創傷、而不斷勉強自己的,不完美卻是獨一無二的「我」。
「接納」、「接受」意義大不同
接納自己指的是認同,關愛自己受傷的內在狀態,並願意慢慢療傷,與自己一同前進;接受,則是被動且無奈的認份的承接這些不滿。
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存在自己的議題,而許多時候我們暫時無法調整或改變這些內在的陰影。所以,我們該試著包容,並接納這樣不完美的自己。
不勉強,不代表作事沒有原則,也不代表混水摸魚、渾渾噩噩,但適當的讓自己喘口氣,放自己一馬,告訴自己凡事沒有絕對正確的方向與做法,則是過於勉強的我們,需知道且該學習的事情。
你準備好過不勉強的人生了嗎?
圖片來源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