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蔚 MIDWAY | .
健康影音文章
VIDEOS & ARTICLES

8種足部不舒服的身體徵兆,日常生活就要小心【職場傷害預防專題】

足底筋膜炎、扁平足、高足弓、足跟痛、拇指外翻等是常見詞彙,造成足部問題常見的機制有,壓力不平衡、單點壓力過度累積、抵抗外力能力不足、步態異常等四大因素。

從開始第一天的物理治療師職業生涯以來,無論是在醫院、診所、競技場合、健康講座,「足部問題」始終是一項屢見不鮮的問題。

根據調查竟然有八成的民眾曾經有過足部相關問題,但是卻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狀況-根據筆者多年臨床觀察,其實絕大多數的個案或多或少有感受到腳踝腳底不太舒服、動起來緊緊的經驗, 鮮少人真的有過真的嚴重的足部疼痛。

所以如果當我們上網搜尋「足部健康」、「足底筋膜炎」、「扁平足」等關鍵字,很多時候會發現內容多是針對「已經發生問題」、「已經痛起來」的足部解決方法。

但很遺憾地說,如果當讀者是在症狀已經發生的情況下,只有一個選擇—趕快去找家裡附近 Google 評價較高的復健科、骨科診所,尋求醫師或是物理治療師的諮詢與建議!

因為看到的那些自我放鬆改善的方法都是緩不濟急的!! 從臨床經驗來說,那些方法的實際作用是適合「症狀已經緩解」後的狀況,避免問題再發生而設計的。

所以那我們就要問,對於實際上是更大多數的「腳底腳踝緊緊些微不適」的多數人來說,到底有哪些資訊是對我們有意義的?那些徵兆出現時,是我們的身體在向我們提出警示?讓我們能夠及時踩煞車,避免足部問題進一步惡化到真正痛起來的程度。

以下幫大家整理出八項觀察點,提供讀者作為日常生活的參考。

足部不舒服會產生哪些問題?

開始之前想要和讀者分享一個觀念,隨著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行,確實也帶動了足部問題發生機率(笑)。

因此相信像是足底筋膜炎、扁平足、高足弓、足跟痛、拇指外翻、長短腳等詞彙,裡面其實穿插了比較正式的醫學診斷名詞、俗稱;但不變的是,這些名詞都是在描述一個瞬間、靜態的現象。

舉例來說:足底筋膜炎,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叫做足底筋膜的地方有發炎的狀況。拇指外翻就是腳掌的拇指的位置不在正確的排列上。

這都是在單純去描述「問題長什麼樣子」,沒能夠去解釋「問題是如何發生」?所以就算知道這些名詞似乎也改變不了什麼事情。

所以只有當我們從造成問題的原因去切入思考,才有可以做到防範於未然。

造成足部問題常見的機制有,壓力不平衡、單點壓力過度累積、抵抗外力能力不足、步態異常等四大因素,然後從這四大因素中在去延伸出八項不舒服的身體徵兆,讓我們能夠在生活中去發現預防問題發生的線索。

以下讓我們來一一探討這些細節,四大因素與八項身體不舒服的徵兆-每一個因素裡,都有兩個需要重視的足部問題。

因素一:壓力不平衡:身體側邊與鞋磨損

我們日常的走路是建立在雙腳協調順暢的交替踏地向前推進,但由於現代人的久坐工作型態,導致我們的骨盆往往因為不良坐姿而造成歪斜。

一個歪斜的骨盆很容易導致雙腳著地時,力量著地不對稱而造成其中一邊壓力大於另外一側,導致足部壓力瞬間累積引爆症狀。

所以當我們出現以下兩個狀況,就必須特別提醒自己要去調整坐姿預防足部問題:

  1. 坐姿時發現重量習慣放在其中一側。   
  2. 鞋底磨損其中一隻鞋子特別嚴重。

因素二:單點壓力過度累積:緊繃不順

我們的腳掌擁有 26 塊骨頭、33 個關節面構成,足部的所有活動都是建立在這些骨頭、肌肉完美的運作才能持續運作正常。

所以常常只要因為其中幾個關節活動出現問題,就會導致類似連環車禍的狀況,造成交通阻塞。而在車禍發生的地方,可想而知當事人壓力會有多大?

同理應該可以理解對於發生問題的關節也是如此,本來是 26 塊骨頭一起承擔的壓力,現在全都集中在特定幾塊骨頭關節上了,壓力能夠不大嗎?能夠不出問題嗎?

所以為了要避免這個狀況,出現以下兩個情況請務必適時輕輕轉動腳踝,改善關節卡卡狀態:

  1. 早上起床時發現腳踝腳底有點緊繃不順。
  2. 前一天運動後覺得小腿特別緊繃。

因素三:抵抗外力能力不足:本體覺退化

人在江湖走,哪有不挨刀。只要我們為了日常生活所需,勢必會持續走路,夜路走多了總會碰上地面不平整……哪怕我們在小心,或多或少都要過腳踝稍微拐到的經驗。

有在打球的讀者,甚至雙腳都有過翻船大扭的經驗過。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好像年輕的時候扭到腳踝,似乎特別容易復原;人到一定年紀後扭到腳踝,似乎都要休息個好幾個禮拜會痊癒。

這時候往往會有感:「我真的老了呀。」 那究竟老了之後,除了口袋變深、腰圍變粗以外,還有什麼東西改變了呢?

答案就是我們腳踝的「本體感覺」有所退化。

那麼本體感覺是什麼?又要如何提升?之後我們會再另闢一篇獨立文章,這邊就簡單帶過。

本體感覺,就是像是現在很夯的自動駕駛汽車上面的感應器,感應器越多能夠提供給車用人工智慧演算法更豐富的數據去做更好的方向判斷。

而人體往往隨著年紀漸增,在不刻意訓練維持本體感覺訓練的情況下,本體覺通常是越來越差,當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後,足部上面的感應器就無法提供足夠且正確的資訊給我們的大腦,大腦也就沒有辦法在危機發生時(扭到), 提供最精準正確的資訊給予腳踝周邊的肌肉、去作出保護性功能的收縮。

所以扭傷的程度會比年輕時要大,造成的發炎也會需要更久的時間才能去消退。

因此本文會建議在出現以下兩個狀況下,代表你的本體感覺正在消退中,請立刻上網搜尋「腳踝本體感覺訓練」相關影片,去迅速強化被忽略的本體感覺:

  1. 觀察鞋跟有明顯歪斜。 
  2. 腳踝感覺鬆弛容易反覆輕微扭傷。

因素四:步態異常

關於步態這門學問,在物理治療師的專業培養過程中,可以說是戰的非常濃色彩的一筆,單單這個議題我,們就有一整學期的課程在做探討。

過程中我們會去評估步伐寬度、步長、速度、軀幹傾斜與否,以及手臂擺盪幅度諸多等細節。

步態有關的問題又可以大致分類如下:

  • 神經疾病︰中風、帕金森氏症、小腦病變、脊髓及周邊神經疾病。
  • 肌肉骨骼疾病︰肌少症、關節炎、骨質疏鬆、脊椎病變、足部外傷。
  • 心肺疾病:心臟衰竭、姿態性低血壓、貧血。
  • 心理因素︰沮喪、焦慮、睡眠障礙、害怕跌倒。
  • 其他生理因素︰視力、聽力、感覺系統的出現退化。

但是以上分類就是僅供讀者參考,是如果有步態異常可能會有相關的幾種可能。

如果把目光重新放回足部的話,會有以下兩種狀況。

  1. 鴨子走路—可能是大腿/臀部肌肉、髖部/足部關節卡住受限
  2. 拖地走路通常為足部受到外傷或坐骨神經痛

以上出現兩種狀況,都是屬於需要立刻諮詢物理治療師或是復健科醫師,通常進入此階段代表問題已經衍生到一定程度嚴重性,不宜再拖。

小結:重點整理

最後文章為大家小結,四大項、八大點足部不適的可能症狀:

❶ 壓力不平衡

  1. 坐姿時發現重量習慣放在其中一側 。
  2. 鞋底磨損其中一隻鞋子特別嚴重。

❷ 單點壓力過度累積

  1. 早上起床時發現腳踝腳底有點緊繃不順。
  2. 前一天運動後覺得小腿特別緊繃。

❸ 抵抗外力能力不足

  1. 觀察鞋跟有明顯歪斜。
  2. 腳踝感覺鬆弛容易反覆輕微扭傷。

❹ 步態異常

  1. 鴨子走路—可能是大腿/臀部肌肉、髖部/足部關節卡住受限。
  2. 拖地走路通常為足部受到外傷或坐骨神經痛。

此四大項為筆者多年臨床經驗處理足部問題時,經過問診分析、多次治療後彙整出的幾項很重要的經驗。

只要一出現上述狀況,甚至可能同時有多項同時出現,往往會讓當事人心生恐慌。但現在只要依照本文分類,出現症狀可以回推背後的可能原因,知道原因後就能尋找相關資訊,讓自己更積極有效的把關自己的足部健康,遠離疾病。

拉傷、扭傷、挫傷?運動時軟組織受傷的處理原則—PEACE & LOVE

圖片來源

unsplash、freepik

想要收到最新消息,歡迎按讚臉書:
加入社群,一起討論健康知識:
覺得內容很棒,可以分享給好友:
張晏傑

張晏傑

運動防護|動作評估 傷害預防|徒手調整

有健康問題要找米蔚協助嗎 ?

返回頂端

多元整合式的健康促進資源

模組化課程與各式動機促進素材

• 跨專業主題並結合整合式健康合作資源

企業規劃健康促進常有勞工四大計畫或各類主題需求,各主題與講師的溝通常花費較多時間,米蔚累積各式模組化課程資料庫,能有效率提供整合式規劃服務;除了課程外,米蔚提供各主題健康促進素材,在有需求時可建置專屬頁面讓企業陪伴員工培養健康意識,進而引起促進健康的有效行為!

服務人員熱忱且品質穩定

從遴選、培訓、管理維持優質服務

• 服務人員遴選與學習歷程系統

健促課程與活動中可能有講師、助教、駐場服務人員、文案撰寫、各活動關卡引導等性質不同的任務,每種任務所需具備的特質與能力都有所不同,招募特質、興趣、實務經驗背景相符的夥伴,並提供持續成長、精進的學習歷程系統,是米蔚在健促課程與活動服務品質穩定的關鍵。

策略性改善員工健康問題

目標導向的健促製課流程與創新企劃

員工健康問題改善需要從目標來訂定策略,在需求訪談或實際探訪後透過以下方式來協助企業改善同仁健康問題:

• 職場健康促進互動課程

設計互動、貼近的故事引起同仁對於健康的意識,並精準透過實作學習能實際在生活中能應用的技巧與步驟!

• 職場健康促進活動方案

策略性規劃各種服務組合,可能會有但不限於講座、工作坊、闖關活動、駐場服務、健康影音文章、遠距諮詢、沈浸式互動、各式軟體等,各種目標需求也持續規格化累積,讓企業討論時能有框架來降低溝通成本,也能彈性調整內容,符合企業運作導入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