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症(Pre-crastination)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所提出,此現象指的是一個人在焦慮感的驅使下,急於將事情提前完成的行為。提前症看似與拖延症相反,然而,它們是一體兩面的行為模式,都是由焦慮情緒的所引起。
事情不提前做完,就感到焦慮
有些人只要不回訊息,或是社群軟體上面一再出現通知的提醒,就會渾身不舒服,必須要秒回訊息。或是有些人希望能把事情壓在短短的時間內做完,也喜歡提前完成事情,如果不這麼做,就會焦慮不安……這些都是「提前症」的人會出現的狀況。
提前症(Pre-crastination)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所提出,此現象指的是一個人在焦慮感的驅使下,急於將事情提前完成的行為。提前症看似與拖延症相反,然而,它們是一體兩面的行為模式,都是由焦慮情緒的所引起。
邏輯上來說,相對於拖延行為,工作若能提前完成,就不需要承受拖延行為所造成的痛苦。然而,受提前症困擾的人,並不是指所有把事情提前規畫並完成的人,而是指「不把事情提前完成」就會感到極度焦慮的人。
提前症最大的問題來自於他所專注的並不是「事情」,而是「刪掉」代辦事項,在這樣情況下所完成的事情,可能會不如預期;也會在沒有思考周全的情況下,出現衝動的行為。
為什麼會有提前症?
❶傳統美德下的產物
自古以來,「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為了展現自己的勤勞與負責,有些人會刻意提前把事情做完,以獲得他人的讚揚。但可能會因為不管事情大小都投入一樣的注意力,造成不小心花太多時間在處理細節小事,而忽略大事中的關鍵要素。
❷為了立即得到滿足感
每完成一件事情,腦中的代辦事項就會被劃掉,釋放出更多的記憶空間,同時也會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讓我們因為完成事情而產生成就感。這也是為什麼提前症的人,會將更多的時間花費在小事上,而迴避那些較為困難的事項。
如何克服「提前症」?
❶按照輕重緩急安排順序
將所有需要完成的事情根據「緊急程度」、「重要性」分成以下四類:重要且緊急、重要但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以及不重要且不緊急。
我們必須優先處理重要且緊急的事情,第二順位為重要但不緊急,接著是不重要但緊急,最後才是不重要且不緊急。
❷將休息放進待辦事件中
不要等到累了才想要休息,而是視休息為工作與生活中的一部份,不僅可以恢復體力,更能恢復腦力與心力。
❸放慢速度,享受做事的過程
拼命向前衝,不會讓你更輕鬆。嘗試調整做事步調與節奏,同時也調整自己的心態,有機會看看沿路所發現的美麗風景,並樂在其中地享受做事的過程,這樣既能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又能得到了自信和快樂的心情!
在生活裡慢慢地覺察,無論是有「拖延」的習慣,或是「提前」的狀態,我們都試著讓自己靜下心來,調整自己的腳步,不要讓情緒成為你的主人,耽誤了真正重要的事。
圖片來源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