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腳要如何觀察是否需要治療、矯正?今天要介紹兒童的腿型發育進程,以及怎樣會需要治療矯正的XO型腳。
「治療師!我的孩子走路的時候,腳看起來好奇怪,像是內八字走路?」
「治療師,我的孩子好像扁平足,鞋子內側都被穿扁磨損,要矯正嗎?」
在治療室中,總會聽到家長們擔心的疑問,到底孩子的腳要如何觀察是否需要治療、矯正呢?今天就來跟大家介紹,兒童的腿型發育進程,以及在哪種程度之後,就會需要治療矯正的XO型腳。
一、兒童腿型發育進程
0-2歲
剛出生的嬰兒,因為髖關節及股骨尚未受到重力影響,下肢呈現O型腿,且足底較為扁平。隨著開始走路、骨頭發育開始受重力影響後,股骨傾斜角度會逐漸變小。
接近兩歲時,O型腿現象會逐漸消失,下肢排列會接近直腿。
2-4歲
因足弓較為扁平,導致下肢骨骼排列會開始向內偏、小腿向外偏,下肢呈現X型腿。此現象為正常發展階段,隨著孩子動作發展出各種跑、跳動作後,下肢排列會再逐漸改變。
4-7歲
下肢的排列逐漸趨於成熟,外觀會漸漸從X型腿排列接近成直腿,七歲後下肢骨骼排列成熟。
上述發展進程中,從O型腿(0-2歲)→ 直腿 → X型腿(2-4歲) → 直腿(7歲),出現短暫生理性XO型腿的現象稱為「鐘擺現象」,為兒童發展中正常的發展現象。
二、下肢排列情況
了解兒童腿型發育的時程後,這裡簡單介紹XO型腿的定義。
從髖關節到膝關節、再到踝關節的連線來觀察下肢骨骼排列。在正常情況下,我們雙腿雙腳併攏時,雙膝雙踝都可靠緊,雙腿外觀筆直。
大腿的股骨連線與小腿脛骨連線之間的相對關係,可以判定下肢是X型腿還是O型腿,脛骨連線相較股骨位置為向內偏,為O型腿、膝內翻;脛骨連線相較股骨位置為向外偏,為X型腿、膝外翻。
三、病理性XO型腿
上述兒童腿型發展進程當中,若兒童超過三歲仍有O型腿,超過七歲仍為X型腿的情況,症狀無緩解並且伴隨走路有疼痛狀況,必須就醫確認骨骼發展情況。
也可能只有單腳出現XO型腿,若有雙腳不對稱時,也必須特別注意:
病理性O型腿:
雙腳併攏站姿時,雙膝之間間距大於5公分者。
造成病理性O型腿(膝內翻)的原因可能有長時間盤腿坐或跪坐,骨骼發育不良、發炎、腫瘤等因素,且在運動及走路時會伴隨疼痛情況。
病理性X型腿:
雙腿併攏站姿時,雙腳內踝間距大於8公分者。
造成病理性X型腿(膝外翻)的原因,可能為兒童階段有脛骨骨折病史、肥胖、新陳代謝等疾病導致,常伴隨有足弓塌陷(扁平足)的情況,少數嚴重者在跑步時,會有膝蓋前方疼痛的情況。
四、兒童常見的動作表現
O型腿:
時常伴有高足弓情況,重心落在足踝外側,走路常常會有外踝扭傷或疼痛情況,嬰孩使用螃蟹車可能會導致O型腿的情況。
X型腿:
時常伴有低足弓、內八情況,重心落在足踝內側,走路常常會有內踝扭傷或疼痛情況,若孩童有長期習慣有「W型坐姿」,坐姿時膝蓋彎曲,小腿朝外,膝蓋及腳踝著地,正面看下肢呈現英文字母W的形狀。
長期習慣此坐姿的兒童,可能導致腿部外側韌帶縮短、進而變成X型腿。
圖片來源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