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從繪本中輕鬆學習,為孩子帶來啟發,我們當然要先知道孩子的能力,找到適合年齡的讀物。這部分可以從書本封底的推薦年齡,或共讀時自行做敘述的調整來改善。
一樣的原料,不同的廚師會製作出不一樣的料理,這差別於對食材的掌握度、烹調方式與調味。
而故事好不好看,則和導讀的人有關。當對共讀對象能力的掌握度、提問方式或互動過程不同,結果也就不盡相同了。在談談如何共讀與啟發之前,我想先說個上週發生的故事。
那是個適合吃火鍋的晚上,大家聚餐的時候,有一位媽媽朋友問我,為什麼她都找不到自己家小孩愛看的繪本類型?
孩子為何無法把故事聽進去?
這位媽媽跑了圖書館好幾次,和社區鄰居借了同年齡孩子喜歡的繪本,甚至也買了好多書店暢銷排行榜上的故事書,確實是非常用心。但新書買回來孩子最有興趣的時刻,只有拆包裝的那段時間。
每當要開始讀書,才讀沒幾頁,小孩就一臉不耐煩地動來動去想跑走,就算強押著他,一邊威逼、一邊利誘的讀完了,問他問題好像也講不出個所以然,像是沒聽進去一樣。
這該怎麼辦?
聊了差不多一杯冰淇淋的時間,我們就找到問題了。
原來認真積極的媽媽在共讀時,常常只顧著提問,不只故事節奏容易中斷,也沒有給孩子提問的空間。這樣讀起來,連我聽了都想逃跑的呀!
親子共讀:從圖片、劇情提問的小秘訣
其實,想要從繪本中輕鬆學習,為孩子帶來啟發,我們當然要先知道孩子的能力,找到適合年齡的讀物。這部分可以從書本封底的推薦年齡,或共讀時自行做敘述的調整來改善。
❶ 故事的圖片判讀
在提問與引導時,我們可以從「故事的圖片判讀」開始,例如:
「在這頁看到什麼?」、
「他怎麼了?」、
「可能跟故事有什麼關係?」
都會是很不錯的問題。我們能透過孩子的回應,知道他關注的焦點、對圖片故事的理解,以及預期的劇情走向。
❷ 劇情的分段統整
當劇情講著講著,我們難免忘記故事前後的關聯,這時候「劇情的分段統整」就很重要了。
諸如「現在是什麼狀況?」、「怎麼變這樣了?」、「然後呢?」都可以幫助孩子釐清「劇情的前因後果」。
❸ 空間與創意發想
而與主角相關的「他在做什麼?」、「這樣做有效嗎?」、「有其他方法嗎?」,也都能夠啟發孩子,給予他空間以及創意發想的機會。
若是想要幫助孩子看見繪本的全貌,我們不妨在讀完全本書之後,邀請孩子自己幫故事命名、說說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角色時,自己會怎麼辦?或是大人與孩子一同分享自己喜愛的劇情,這些都會是很棒的方式。
當然,互動不會只是單純去問問題。
動動眼睛找一些目標物、動動耳朵好好聽故事、動動嘴巴說一小段、角色扮演甚至融入對答、動動手指模仿動作或指出物品,最後動動頭腦做類推歸納、整理因果關聯都是可以交互進行的。
上面這些方法真的很有效!
然而,我想說的是:
「保持好奇、給予互動的彈性空間,單純的陪伴,才是最核心的要素。無論是我們或孩子,請記得永保好奇,當故事因好奇而延伸,就會有啟發。」
故事如此,人生亦然。
一杯冰淇淋的盡頭,是媽媽豁然開朗的微笑。
火鍋好吃的秘訣在於豐富的食材與精煉萃取的湯頭,而共讀與啟發的關鍵,已藏在她上揚的嘴角。我也笑了,因為媽媽今天端給孩子的故事料理,想必會美味至極。
圖片來源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