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這麼多,你發現了嗎?無論是打遊戲還是看影片,最重要的核心依然是「陪伴」與「關心」,最重要的互動依然是「引導思考」與「鼓勵表達」。
父母師長會擔心小朋友過度玩 3C 嗎?小朋友使用 3C,多數可以歸納成兩種類型:
1. 大量刺激且需要操作回饋的玩遊戲,2. 以及單純接收資訊、不須輸出的看影片。
孩子玩 3C 遊戲,互動 3 步驟
父母師長別擔心,其實我們只要做好以下這 3 件事情,小朋友使用 3C,就不再是那麼可怕的事情了。
❶ 遊玩之前,溝通並確認這次玩遊戲的目標。
孩子連續長時間的打遊戲,是家長的噩夢。在每次遊戲前,可以跟孩子討論這次預計要玩多久的遊戲,這段時間內要在遊戲中做什麼事情、要完成什麼任務、自己希望能做出什麼厲害的事情等等。
❷ 幫助孩子具體量化並記錄
將討論內容以畫圖或文字寫出,像是鬧鐘圖案、目標圖案、解決任務數量、遊戲時間、設定鬧鐘等。
❸ 一起討論執行結果,說出下次遊玩時有什麼策略。
常常,我們發現孩子的遊戲時間結束了,卻還想再玩。
這時我們可以停下來,與孩子討論—「是因為自己設定的目標沒完成嗎?是因為還想再獲勝嗎?是因為意外發現遊戲給予了新任務嗎?」
我們可以透過第二項的具體視覺化確認,原本設計的任務有沒有完成,或是回頭在第一步釐清一些沒想到的目標,並提醒孩子下次規劃時要記得想到這些。
❹ 溝通中先不要把手機拿出來唷!孩子看到心愛的手機會分心然後當機。
溝通中先不要把手機拿出來唷!孩子看到心愛的手機會分心然後當機。
孩子看影片,互動 3 步驟
至於在觀賞影片上,其實我們只要做好這 3 件事情,小朋友使用 3C 也就不再是那麼可怕得事情了。
❶ 從看影片的 3C 輸入,轉換成口語輸出。
請孩子用口語敘述的方式,描述剛剛看到的影片內容,提升統整表達、重點歸納與因果關聯的敘述能力。
我們以一集《哆啦A夢》為例。預期孩子能轉出的口語敘述為:大雄又被胖虎欺負了,胖虎搶走大雄的玩具,大雄很生氣,找哆拉A夢幫忙,多拉A夢給他一個道具,可以把自己想要的東西直接拿回來,大雄先把他的玩具拿回來了,然後又跑去惡作劇,最後遇到大麻煩,大雄哭了,請哆拉A夢幫忙收拾。
而可以引導孩子敘述的問句可以是—「主角有誰?他們在什麼地方、遇到什麼事情?打算怎麼處理、實際執行時遇到的狀況?結局又是如何?如果我是主角可以怎麼辦等等。」
❷ 連接生活經驗
從幻想回到現實,幫助更深刻的體驗現實生活。
延續多拉A夢的例子,請孩子將故事與自己的生活連結,例如:胖虎是不對的,不能搶別人的東西。如果我的東西被搶了,找大人幫忙會是好方法。
❸ 如果下次還想看影片,說出想看的原因
從無意識的,因為無聊地為看而看,轉換成有特定目標的觀賞。
如果孩子只會表達,「因為它很好看」,我們可以引導它多想想好看的原因是什麼,是神奇的道具嗎?是搞笑的劇情嗎?是溫馨的互動嗎?刺激的對抗壞人嗎?想變得和主角一樣聰明嗎?
相信我們在對話中,會了解更多孩子理解世界的觀點唷!
說了這麼多,你發現了嗎?
無論是打遊戲還是看影片,最重要的核心依然是「陪伴」與「關心」,最重要的互動依然是「引導思考」與「鼓勵表達」。
許多為生活忙碌的家長,選擇以 3C 育兒的方式,放任孩子看影片、玩遊戲,想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讓彼此喘口氣,卻不經意地讓孩子成長的機會於其中滴答流逝。
呵護正在成長的幼苗,我們可以慢下來,無妨。
打遊戲、看影片依然可行的,無妨。
只要核心的陪伴與關心不變,只要我們仍願意多陪陪孩子,3C 育兒,其實沒有那麼可怕。
有小變,才有大變;而改變,就是從不習慣開始。
爸爸媽媽可能會說,我太忙了,沒時間、做不到。
其實,我們依然可以分步驟,階段性完成。從挑選一個自己覺得掌握度高的步驟開始執行,或許是先和孩子談談為什麼愛這個遊戲或影片、或許是讓孩子說說看影片、玩遊戲對它的感覺和意義。
相信這樣的難度會簡單許多。
避免誤用的小叮嚀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建議,未滿 2 歲幼兒應盡量避免使用 3C,對於 2 歲以上孩童,每日使用 3C 產品的時間不要超過 1 小時。
除了 3C 陪伴之外,出門踏青購物、在家親子共讀,都是很棒的行動方案噢!
圖片來源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