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生活當中的大小事,其實都是孩子大腦最好的養分,不如今晚我們就帶著孩子一起去挑選食材,動動小手一起度過屬於你們特別地精心時刻。
為人父母的我們總希望孩子能夠營養均衡,健康地長大,但往往理想很美滿,現實卻很骨感,有不少家庭每天都上演著「吃飯大戰」,爸媽也經常為此一個頭兩個大。
明明是為了孩子好,但為什麼孩子總不能理解?整天「不要、不要、不要」,進而導致親子關係緊張,而這股惡性循環的低氣壓,也正默默地影響孩子對用餐的感受。
要如何讓孩子好好吃飯呢?分享三個觀念給大家:
觀念一:先讓孩子開始吃飯,再引導用餐規矩
想建立孩子良好的用餐習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孩子覺得吃飯是有趣好玩的、是安心的,因此我們要讓孩子「一想到吃飯」就聯想到「開心」,自然而然也不用三催四請。
反之,若孩子長時間在有壓力且不愉快的氛圍下吃飯,自然就會把「吃飯」與「不開心」劃上等號。所以在孩子喜歡上吃飯前,我們不以命令式的方式強迫孩子用餐、餵孩子吃飯,而食物要放在餐盤裡,即便一開始用餐時,會掉得滿地都沒關係。
觀念二:保持開放的心態,讓孩子「玩」食物
「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們可以盡可能地讓孩子自由把玩不同的食材,透過「摸摸看、聞聞看、敲敲看、拍拍看、打打看、擺擺看」的方式去認識各種蔬菜水果,也能讓孩子一同參與料理的過程,不論是在一旁看又或者讓孩子幫忙完成任務,都能降低孩子內心的恐懼感,當孩子對食材們不陌生且有一定的認識時,對各類食材的接收度自然就會提高。
把玩蔬果會學到的能力:
- 觸覺:感受不同食材的觸感及質地,手指的觸感回饋越敏銳,手部操作就位更靈巧。
- 手功能:把玩蔬果的過程,可以增進孩子的抓握能力及操作技巧,也是為日後的握筆寫字打好基礎,是相當推薦的寫前準備活動。
Ex: 手掌抓握紅蘿蔔、拔葉子、手指拿葡萄,投到罐子裡、撕高麗菜、轉柳丁、捏橘子皮。 - 視知覺:認識不同的顏色、形狀、手眼協調能力
- 聽知覺:認識不同的聲音
- 嗅覺:聞聞不同的味道
- 味覺:吃吃不同的味道
- 創意:改變食物的型態,如:打成泥、擺成動物的形狀
各年齡層的料理任務:
- 1 ~ 2 歲:把菜葉拔下來、協助抓取食物放到碗盤裡。
- 2 ~ 3 歲:搓成長形。
- 3 歲以上:搓成圓形、嘗試切菜。
- 4 歲以上:擺盤,排成動物造型(做眼睛、鼻子、嘴巴)。
餐具使用年齡:
- 1.5 歲:湯匙
- 2.5 歲:叉子
- 4 ~ 5 歲:輔助筷
- 6 歲:刀子、筷子
觀念三:用餐的當下,我們在想什麼?
我們先來問問自己,身為照顧者的我們,有好好享受用餐的當下嗎?
擔心孩子餓著 :「快點吃飯,不要邊吃邊玩玩具。」
擔心營養不均衡:「來,蔬菜對你很好,再吃三口!」
擔心工作的事:「一邊回工作訊息」或「抱怨上司、同事oxoxox。」
「孩子就像是一面鏡子,我們做了什麼,孩子就會學到什麼」即便孩子不說,但都能感受得到。
同樣的,當我們在孩子面前,很認真的介紹餐點,講解食材,用心的品嘗食物、稱讚食物,並把它吃的津津有味,孩子自然就會想要來分食,漸漸的孩子就會習慣把注意力放在吃飯這件事上,而不是一旁的玩具。
所有生活當中的大小事,其實都是孩子大腦最好的養分,不如今晚我們就帶著孩子一起去挑選食材,動動小手一起度過屬於你們特別地精心時刻。
圖片來源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