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發現,盡早治療。孩子在六歲以前,大腦的發展是非常快速的,神經網絡的連結、細胞的發展還在黃金發育期,三歲以前更是迅速;因此如果能及早發現孩子的狀況,盡快安排早療介入,讓孩子及早接受療育介入,有部分孩童是有機會進步到跟同齡孩童一樣。
「一歲了,站起來的時候還會歪歪的,這樣有問題嗎?」
「兩歲了,走路常常跌倒,有什麼問題嗎?」
「三歲了,跑步姿勢好像怪怪的,孩子是不是力氣不夠?」
身為物理治療師,最常被問的就是小孩還不會走路、跑、跳,那就是發展遲緩嗎?
所謂「發展」到底是什麼?
孩子的發展不是單一面向的,是複雜且多元的;不光光是動作,還有生理、語言、認知、社交、情緒等等面向都是需要被關注的。
發展是個連續的過程。發展有一定的順序且具階段性,但每人的速度不同;以粗大動作而言,我們常常聽到七坐八爬,但不是所有的小朋友都會在剛好七個月就會獨立坐、八個月就會爬,有些孩子會早一些;有的孩子可能晚一點,發展其實是一個區間,每個人的歷程大致相同(都是先會翻身再會爬)但速度不太一樣,那所謂的發展遲緩可以定義為落後於同齡孩子的平均值兩個標準差以上,就稱之為「發展遲緩」。
什麼原因會造成發展遲緩?
目前原因不明,可能是環境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等等。
高危險群包含:
- 早產兒(妊娠< 32周)
- 出生體重<1500克
- 染色體異常
- 產程缺氧
- 先天性心臟病
- 感染
- 家族史……
但也有不在高危險群內的孩子有發展遲緩的情形,所以高危險群的孩子的父母要多加注意;非高危險群的父母也要持續觀察孩子的情形!
早療篩檢很重要!!!
其實寶寶手冊除了疫苗接種以外,還可以看孩子的發展里程在哪個位置喔!
如果是新手爸媽,建議根據寶寶手冊上的發展連續圖,看看家中的寶貝是不是有達到連續圖上的發展目標?如果還是有疑慮或是不確定正確動作,建議各縣市自己的早療網站查詢,目前大多縣市都有整合資源放在網路上。
以台北市為例:https://kidd.taipei/pages/questionnaireIntro.php (台北市衛生局早療篩檢)
檢測看看寶貝是不是有在發展範圍內,如果還是有疑慮,或篩檢出可能有發展遲緩的情形,建議轉至醫療院所再做進一步的評估。
如果已經有經驗的爸媽,除了可以根據寶寶手冊的指引以外,也可以觀察孩子跟哥哥姊姊當初的發展里程有沒有差太多,如果有疑惑,建議還是先做粗篩,再進一步確認。但這邊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姊姊哥哥有確診是發展遲緩或是有其他狀況,請爸爸媽媽們還是依照寶寶手冊及粗篩量表為主。
疑似發展遲緩,該掛那些科別?
建議可以先找尋各縣市中的聯合評估中心: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602&pid=548
並查詢該醫療院所作聯合評估需要掛的科別(一般來說,多為復健科或兒童心智科)。
已經確診發展遲緩怎麼辦?
及早發現,盡早治療。孩子在六歲以前,大腦的發展是非常快速的,神經網絡的連結、細胞的發展還在黃金發育期,三歲以前更是迅速;因此如果能及早發現孩子的狀況,盡快安排早療介入,讓孩子及早接受療育介入,有部分孩童是有機會進步到跟同齡孩童一樣。
雖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完全跟同齡孩童一樣,但可以有效提升日後的生活品質、降低家庭及社會的負擔。
孩子現在一歲,確定沒有發展遲緩,之後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嗎?
不,就如前面所說,發展是連續的過程,任何一個過程都有可能會卡關或是有狀況,所以要持續關心孩子的成長阿!(再三強調!!!)
除了早療課程,還可以做什麼?
家庭,是早期療育非常重要的一環!
就我這些年治療師的經驗,有家長會把時間都塞滿早療,反而沒有時間跟孩子好好相處。其實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需要家長的關愛跟陪伴,如果時間都鎖在治療是跟教室,而沒有跟孩子獨處的時間,家長反而不知道怎麼跟孩子相處,更不用說怎麼引導孩子了。其實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正是家長培養親職能力的最佳時刻。
個人建議,現在家長大多忙碌,所以每天或是每周利用空閒時間跟孩子相處,哪怕是睡前念一小段故事書或是一起做點小運動;甚至是假日一起出去玩都是很好的!跟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依附關係;讓專業人員跟您陪孩子走這一段路!當然最好是可以配合您的治療師、醫師、老師或是其他專業人員給予的建議融入生活中,千萬不要只把孩子送到醫療院所或學校;家庭是早療介入裡面非常重要的一環!
早療的過程中,我可以申請什麼相關資源?
這是衛生福利部所提供的資源連結,僅供參考,各縣市的補助標準跟款項因縣市狀況會有不同,請洽各地衛生局!
蔡老師碎碎念:早療是趟艱辛的旅程,我常常會跟家長說其實這就是我們陪孩子走這段路而已,之後的路還是要讓孩子自己走。所以在這之前我們能做多少是多少,看能不能早點把孩子拉到跟同齡孩子差不多。所以這過程一定要家長的配合跟陪伴,千萬不要放孩子單打獨鬥!
圖片來源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