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鞭症候群」定義為,由於上半身的突然的加速或減速,或者突然來自某個方向的巨大橫向力量,使得頸部如鞭子般抽動,造成頸椎附近相關軟組織,如軟骨、肌腱、韌帶、神經血管等受到拉扯傷害的情形。
頸椎受傷容易有嚴重後遺症
「頸椎受傷」是最常見的低速追撞交通事故傷害之一,據統計車輛遭受後方撞擊時約有26%的傷者有頸部受傷的情形,但花費的保險理賠幾乎佔所有身體傷害理賠金額的 66%,加上頸部的傷害雖然不像頭部、胸部容易致命,但卻會造成嚴重的後遺症,甚至難以完全治癒。
因此,當我們在考慮汽車座椅的舒適性時,往往忘記注意重要的頭枕,導致發生事情才後悔莫及。所以這次便要跟大家介紹開車族常見的頸部傷害-「揮鞭症候群」。
造成頸部傷害的揮鞭症候群是什麼
「揮鞭症候群」定義為,由於上半身的突然的加速或減速,或者突然來自某個方向的巨大橫向力量,使得頸部如鞭子般抽動,造成頸椎附近相關軟組織,如軟骨、肌腱、韌帶、神經血管等受到拉扯傷害的情形。
常見的問題有頸部酸、麻以及有壓痛點的現象,甚至有時候會延伸到上臂或是前臂,偶而在轉動頸部時會受限制,通常這些症狀會在受傷後1-3天發生。
發生揮鞭症候群、頸部酸麻痛該怎麼辦
若我們真的發生類似情形,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❶ 確定受傷情況及影響範圍
可以就診附近骨科、復健科,藉由X光、超音波或是核磁共振等儀器,確定以下部位是否受傷:
1. 關節面(骨骼)
2.肌肉
3.神經
了解是否有這些部位的傷害,並評估傷害等級。
❷ 針對肌肉、骨骼、神經給予適當治療
如果只是肌肉拉傷,我們可以透過儀器治療,例如:電療、超音波、冷熱敷等,或是藉由休息,讓組織自然修復。
若影響到骨骼,導致關節錯位,在醫生或治療師評估下,給予關節鬆動或關節固定等方式。
至於神經問題,例如:痠麻、麻痛或是疼痛延伸向雙側手臂,相對肌肉骨骼較為嚴重、棘手,多數神經與肌肉的走向多為平行生長,因此,神經的受傷,往往因為也同步肌肉受傷,而容易被忽略,或是因為關節錯位,而壓迫到神經,而導致有神經徵狀。因此常常我們處理時,多會以肌肉骨骼問題為原則,同步給予疼痛減緩放鬆。
❸ 強化受傷周圍的組織
傷害恢復後,我們也是要後續追蹤及搭配簡單肌力訓練、拉筋練習,增加肌肉本身的彈性,避免外力牽拉又導致肌肉拉傷問題。肌力的強化方式,可以透過肌肉發力時,增加肌肉張力作為牆壁有保護的作用,以避免再次受傷,
即使傷害來自於關節,藉由徒手或儀器解決問題後,也是要強化肌肉,除了可以避免又因為外力而再次發生關節問題,也可以增加關節的穩定度。
而整個軟組織的傷害恢復時間,大約需要1-2個月的時間,也因人而異可能會更快更慢;但不需要太緊張,維持平常的生活,暫時避免再度傷害的發生。
但不是讓我們永遠不要去活動,很多人都會覺得我受傷就是不動,而導致時間久了,疼痛還是沒有改善。
也許這時已經不單單只是當初受傷的問題,而是因為不敢活動讓其他問體產生,因此尋求專業建議,配合療程規劃,且定時追蹤恢復程度,相信真的不幸發生類似問題,也是有機會解決的喔。
圖片來源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