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確診人數……校正回歸……各級學校全面停課……」
「全國第三級疫情警戒延長!」 全民都在關注新冠肺炎(COVID-19)的消息。
這個對抗病毒的時代,衝擊著平常熟悉的生活;出門口罩必備、買賣東西實名登記、無時無刻酒精消毒、休閒場所暫停營業、無法跟親友聚會,甚至學校和公司去不了、減班減薪裁員,一切人心惶惶。你最近的生活變成什麼樣子呢?
在無法到校的情況下,學校透過視訊教學,由家長協助孩子停課不停學,似乎已成唯一正解。
但說真的,好久沒有跟小孩這麼長時間,幾乎無時無刻得在一起。平常互動就已經衝突不斷,引導孩子線上上課更是心力交瘁。
以下將以小學三年級的孩子睿睿在家上課為例,建議你以三個角度來思考:
你可以觀察的三個角度
個人狀態
睿睿是個電力滿滿靜不下來的男孩,因為疫情的關係,沒有地方可以奔跑、沒有同學可以一起玩,待在家裡的他不斷跟媽媽講話,蹦蹦跳跳地吵得樓下鄰居上門抗議,惹得媽媽又生氣又無奈。
生理狀態:動作靈活,精力旺盛。
心理狀態:沒辦法宣洩活動量,想玩但因為惹媽媽生氣又害怕又自責。
社會狀態:在學校時有自己的社交圈,但停課缺乏跟朋友互動的管道。
環境狀態
上課是學生重要的職能,因為停課不停學,睿睿只能待在家上視訊課程。由於房間沒有電腦,媽媽會讓他在客廳打開筆電上課。
物理環境:上課地點在客廳,有沙發、電視、電風扇等;對其他房間的出入口一目了然。
社會文化:中華文化很重視孩童的學習,就算沒辦法去學校,學習仍須進行。
活動狀態
在學校時,有規律的課表跟作息。
睿睿知道什麼時間上什麼課,下課時也會跟同學玩老鷹抓小雞;一旦上課鐘響,他會擦乾汗水坐在教室前排,然後開始專注於老師在黑板前的講課,有時分心跟同學對眼傳遞物品時,老師會點名提醒。
而現在在家上課,睿睿每天睡到自然醒,媽媽叫起床才邊吃早餐邊上課,他會躺在沙發上面看著茶几上的電腦螢幕發呆,時常睡著,若沒在睡也可能偷偷打開電視看卡通,讓媽媽十分頭大。
我們可以怎麼協助?
環境調整
使用筆電需要適合的課桌椅;如果不用鍵盤打字,僅需觀看螢幕;建議用書本墊高擺放,讓睿睿可直視觀看,避免因為低頭,導致警醒度差容易想睡覺。因為客廳有電視,還需要管控搖控器,或用布蓋住電視。
就算在下課時間空檔也不建議觀看電視,建議下課時離開原場域,做空間區分;甚至可考慮更換地點到房間、書桌上課,也可避免過多外在因素使他分心。
活動規劃
按照一起討論出來的作息表生活,可將課表製作成卡片,提供視覺回饋,並加入小技巧建立儀式感,像是播放音樂替代學校鐘聲,以切割時間作息;上課前在桌上擺杯水,暗示開始上課了。
課堂中媽媽不需全程陪伴,但可以抓五分鐘坐在一旁陪同上課,課後詢問內容。如果發現睿睿睡著了,就請他站著進行以提高警醒度。
各位家長,把參與活動的簡單架構學起來,好調整現在混亂的居家狀況。
適合你們的模式各異,記得在調整中好好享受限定的親子時光,繼續跟孩子耍花招吧!
圖片來源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