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的陪伴互動,以及和耐心的示範引導,是孩子從遊戲中成長的最核心的關鍵。而且,孩子動手操作的體驗越多,學習效果越好!
還在為了送禮而煩惱嗎?
曾經逛商店逛好久,卻找不到一個心儀的玩具嗎?
身為爸爸、媽媽的我們,總是用心的挑選玩具,思考著好多深入的問題,希望玩具不只是玩具:
「玩這個遊戲能訓練到什麼能力呀?」
「這玩具孩子可能一下就玩膩了,能有別的玩法嗎? 」
「玩法有變化沒錯,但能不能再進階一些、再難一點呢?」
你也曾經想過上面的問題嗎?
其實,我們只要做到這三點,玩玩具也能玩出溝通力!
1. 在孩子的能力基礎上,擴增長度與多樣性
玩具的形式有很多,最常見的就是模型和卡片,而無論是何種形式,都是幫助孩子練習溝通表達的媒介。互動敘述時,我們可以用和孩子同樣長度的語句換句話說,或是增加一個詞彙的長度。
以火車玩具舉例,若孩子會說詞彙如:「火車」,我們可以幫忙增長句子說「火車來了」,若孩子會說「火車來了」,我們可以接著說:「火車來到車站了!」,若孩子會說句子如「火車來到車站了!」,我們可以說「火車來車站載大家囉!」。
當然,我們也可能會在遊戲時說「哇!你看!火車走鐵軌。」「嗚呼~火車到站!買票上車囉!」等句子。
把和孩子的語句換句話說,或是延長擴充,都可以對語句的多樣性和長度有所幫助。
2. 好的示範與引導、甚至是求助都可以練習
示範出了適合孩子學習的句子之後,我們可以慢慢引導孩子用新學的句子說話,常見的引導方式如填空法:「火車開到______?」「妹妹要吃______?」、或是給予錯誤答案讓孩子修正,例如:「火車是要開到醫院嗎?」「長耳朵,愛吃紅蘿蔔的是大象嗎?」。
其他例如玩具卡住、袋子打不開、盒子蓋不上等情形,也都是練習的機會,這時通常適合用簡單方式的模仿練習,或告知答案後,重新演練一次提問與回答。
例如袋子打不開時,大人可以說:「袋子打開」,並讓孩子模仿說一次:「袋子打開」。
當盒子蓋不上,孩子說了「幫忙」時,我們可以示範說「幫忙蓋起來」,並讓孩子同樣進行仿說。
同樣的情形,若是在大人看到孩子需要幫助,提問「遇到什麼問題呢?」的時候,若孩子無法完整敘述需要求助的內容,也可以幫忙示範合適難度的回答內容,例如:「盒子蓋不起來」,再讓孩子模仿學習。
3. 換個方式加點料,再玩再練習
孩子的創造力無窮無盡,所以常常有脫稿玩法出現,這時不用害怕,只要不會傷到自己或他人,我們可以帶著好奇心,當一位樂在其中的播報員。
而播報員的工作,就是說出孩子的一舉移動,並幫其合理化。
例如孩子把火車拿起來,並當作飛機在空中揮時,我們則可以說「哇!火車在飛!火車飛起來了!」並跟著模仿把火車拿起來的同時,同時補充說「我也想要!你看,我的火車追上來囉!」。
若是孩子的玩具操作過於單一,也可以由大人設計,讓「遊戲情境」及「相關物」增加。
例如在「動物農場」的情境中加入農夫、食物及卡車等等,或是在「水果切切樂」的情境,加入超市採買、付費結帳、切水果分食等等。
說到這裡,你發現了嗎?實際的陪伴互動,以及和耐心的示範引導,是孩子從遊戲中成長的最核心的關鍵。而且,孩子動手操作的體驗越多,學習效果越好!
哪怕是任何玩具的互動操作,都會比讓孩子自己使用 3C 產品看影片、玩遊戲好喲!
所以我們話不多說,快找時間和孩子「玩」起來吧!
溝通的目的,在於確實的傳遞想法,並理解彼此。而如何良好的使用語言,會是一輩子需要磨練的課題。我們是不是就該讓孩子從小開始培養溝通的能力呢?你,會閱讀空氣嗎?我相信沒有人會吧! 但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摸索出自己一套和周遭人們應對進退的方法: 上司A常常話裡有話; 同事B就是講話直接但無惡意; 朋友C個性害羞,因為怕衝突而從不明確告知,總是婉轉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朋友D常常幽默詼諧、語帶雙關; 親戚E是個常說反話的人…… 我們能清晰地從對話的前後脈絡、角色之間的相對關係,以及約定俗成的俚語用法中,理解對方話語背後真正的想法。當然,也能從環境氣氛、對方肢體動作、臉上表情與說話語語氣中,判斷該怎麼回應語溝通。 但孩子呢? 他們還在答非所問、總是做出無厘頭的回應嗎? 到底為什麼常常不理解別人講話的意思,或容易把場面變得尷尬呢? 原來,是這兩項行為要調整! 孩子玩3C遊戲,互動3步驟 父母師長別擔心,其實我們只要做好以下這3件事情,小朋友使用3C,就不再是那麼可怕的事情了。
- 遊玩之前,溝通並確認這次玩遊戲的目標
- 幫助孩子具體量化並記錄
- 一起討論執行結果,說出下次遊玩時有什麼策略
- 治療師的小叮嚀
- 從看影片的3C輸入,轉換成口語輸出
- 連接生活經驗
- 如果下次還想看影片,說出想看的原因
延伸閱讀
線上諮詢
語言治療師:田子揚久(線上諮詢)想要收到最新消息,歡迎按讚米蔚臉書: 米蔚Life & Health加入米蔚社群,和大家一起討論健康知識: 米蔚健康討論群|生活化醫學知識交流
圖片來源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