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符號最早大約從五歲開始,這時孩子可以畫出三角形,具備基礎圖像認知與手眼協調能力,孩子可以練習書寫數字,學習畫出各種線條組合,並著手練習寫自己的名字。
你每天會閱讀或寫下多少文字呢?剛進入小學的孩子,「文字」是一門新學問,認識這些陌生的符號,就如同開啟學習這扇大門的一把鑰匙,那麼如何幫助孩子更容易學會文字?職能治療師帶你一起解密符號學習。
其實在學習注音前,我們的孩子就先學習過一種符號-數字。無論是數字、注音符號、英文字母、還有文字,他們都是符號。要學會符號,得先理解符號代表著人事物,也就是「象徵」的概念。
最早會出現在假裝遊戲中,孩子的抽象思考開始萌芽,像是:家家酒-不能吃得假裝可以吃、拿香蕉假裝打電話-香蕉作為電話;玩具車開在軌道-玩具車是真車、塗鴉正方形是房子圖像概念等,都代表著孩子開始具備象徵概念,如此,才能學會「↑」是向上的意思,理解瓶子寫「牛奶」就是一瓶牛奶。
書寫符號最早大約從五歲開始,這時孩子可以畫出三角形,具備基礎圖像認知與手眼協調能力,孩子可以練習書寫數字,學習畫出各種線條組合,並著手練習寫自己的名字。
如何幫助孩子更容易學會注音符號、學會寫字呢?治療師提供三個能力指標,讓家長搭配建議的活動陪伴孩子學習。
一、視知覺-看懂文字長相
能辨識文字的區塊,以及符號在空間中的位置,例如:「好」是女在左+子在右的組合。文字的大小與間距,有的孩子在抄寫聯絡簿時,一行字中有大有小竟然還有空格,讓人看不懂。
➊ 練習活動-報紙文章小偵探:
找出一篇文章中兩個相同的字圈畫起來,可以是不同字體或大小,但能辨讀是同一個文字。
➋ 搭配「比手劃腳磁力拼拼樂」-寶石住哪裡/超級影印機:
四格空間的位置安排,強化看四格圖的掃描能力,銜接部件確認。
二、記憶力:記下文字的樣子
看完文字後能記得輪廓。看文字時,透過規律順序地看文字,像是由上往下由左而右可以幫助記憶。文字故事例如「碧」是王先生白小姐坐在石頭上,也是幫助記憶的策略。
➊ 練習活動-照相機:
在孩子面前隨機畫出幾何圖形,再遮蓋住圖像,由孩子練習回想圖像畫出。例如一個三角形在上方,一個正方形在下方,一個小圓形在正方形裡面,就像一棟房子,可在畫出的時候按照上下順序畫出或是搭配口語講出,都能強化孩子的圖像記憶。
➋ 搭配「比手劃腳磁力拼拼樂」-灌漿水泥車:
塑型黏土的過程,強化預先安排分量比例的能力,銜接下筆位置規劃。
三、注意力-對照能力
抄寫時需要看樣本,並注意自己寫到哪個字,再抬頭找到下一個字。聽寫時也需要一心二用,同時耳朵注意聽及雙手寫出。
➊ 練習活動-打電話:
寫數個數字做為電話號碼,讓孩子看著號碼練習按計算機,或是抄寫寫出。數字的數量可以隨孩子表現調整增多或減少。
聽寫部分可將電話號碼改為念出,讓孩子邊聽邊寫,或是使用數字牌卡,讓孩子在聽到數字後,照順序排列牌卡。
➋ 搭配「比手劃腳磁力拼拼樂」-繽紛調色盤/偵探找密碼:
文字編碼與任務的檢核能力,思考完成哪個部分,還有哪部分未做,強化象徵概念與對照的注意力,銜接抄寫技能。
透過上述活動強化學習文字所需要的能力,包括:視知覺、記憶力、注意力,各位家長快點著手試試看,也可以藉由這些能力指標來尋找適合的教具桌遊,一起與孩子快樂玩中學吧!
圖片來源
unsplash
我們的寶寶在成長過程中,神經系統還在持續發展,在六個月前甚至還有許多反射未整合,驚嚇反射便是其中一種。外界的刺激,對他來說都是全新的體驗,需要時間去適應跟整合。當刺激來得太快或太強,孩子來不及整合調適時,就會出現不良反應。「恍神恍神的,是不是嚇到要收驚?」—精神恍惚。 「半夜睡覺會ㄏㄧㄥ阿,好像是人家說的夜驚……」—睡眠不安。 「一點事情就哭哭啼啼在鬧脾氣,好難搞啊!」—情緒哭鬧。 孩子「嚇到」的反應除了以上的陳述,還可能會影響胃口,甚至是引起發燒等等狀態,首先讓我們先了解一下,為什麼孩子會被嚇到? 為什麼孩子會被嚇到?刺激來得太快太強 我們的寶寶在成長過程中,神經系統還在持續發展,在六個月前甚至還有許多反射未整合,驚嚇反射便是其中一種。外界的刺激,對他來說都是全新的體驗,需要時間去適應跟整合。當刺激來得太快或太強,孩子來不及整合調適時,就會出現不良反應。 其中還可以關注到寶寶的先天氣質,是否天生敏感對環境變化具有高覺察,是否反應強度很大,一點點刺激就強烈反應?然而有些孩子反應強度很低,當下雖然沒有表現出被嚇到的樣子,不代表沒被嚇到;家長很難覺察他被什麼嚇到,但寶寶晚上總睡不好。 隨著孩子的認知發展與成長經驗,害怕的種類與原因越來越多樣,像是以前沒注意過天黑,開始會怕陰暗處;或是感受到大人怕蟑螂會習得模式,也開始怕蟑螂,或是慢慢看得懂影片中恐怖情節了。 作為家長,我們該怎麼處理孩子被驚嚇的情況呢?
- 調整環境解除緊繃
- 轉移注意力
- 足夠的環境刺激與減敏感
- 預告事件並鼓勵嘗試
- 給予肯定打造自信心
延伸閱讀
了解作者
職能治療治療師:蕭雅綸想要收到最新消息,歡迎按讚米蔚臉書: 米蔚Life & Health加入米蔚社群,和大家一起討論健康知識: 米蔚健康討論群|生活化醫學知識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