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排隊,或是想要去排隊時,不妨試著思考:我是真的需要這些東西嗎?還是僅是想要,或只想跟著別人做一樣的事。
「別人在排隊,表示這間店應該很讚,沒人排的店東西應該不好吃!」
「我也不知道這裡在排什麼?就跟著排,最後再看大家買什麼……」
「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就加減排隊,還能順便跟鄰居聊天!」
我們常看到媒體、部落客在播報某些新聞後,某些活動或是店家,就開始大排長龍,甚至打疫苗、排快篩,都看到這樣的現象。
看到別人排隊,你會有什麼想法呢?是想要一起排隊,還是覺得浪費時間而拂袖離去呢?
你做什麼我做什麼,一起做事才安全
在此,我們來談談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叫做「從眾(Conformity),你可以白話理解為「跟從大眾」。指的是我們會習慣隨著大眾的想法、行為來做事情,即使不一定喜歡這件事情。
此現象可以從兩人之間,廣到整個社會;但是,通常我們更會傾向跟隨自己有類似特質,認同的團體或是相同生活圈的人的行為。畢竟跟著別人的步伐走,不需要自己冒險,這增強了人們的安全感。
而且待在團體中,也會讓人感到安全、有歸屬感,所以擔心被排擠的同儕壓力,也是讓人選擇從眾的因素之一。
文化加乘,從眾效應更明顯
相對於西方文化較強調個人主義,在華人文化中通常教育「團結」的重要性,在團體中保持低調,不要表達自己的想法;相反地,跟別人不一樣,勇敢做自己時,往往會受到質疑與挑戰,那並不是一個讓人舒服的經驗。
所以從孩童時代,我們可能就會-想跟著其他同學玩相同的遊戲、盡量討論跟有相同的話題;到成年後,跟著大家一同訂飲料、團購、跟隨大眾排隊,甚或是集體霸凌、共同犯罪等等;時常都與「從眾行為」脫不了關係。
此外,跟從別人做一樣的事情,除了滿足安全感的需求外,還包含了不需花腦力思考,將責任歸給外界等好處。從眾行為的好處這麼多,還不跟上嗎?
從眾有對錯嗎?學習獨立判斷最重要
一般說來,從眾僅是一種現象,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好的從眾現象能讓人們生活上維持穩定與順利,像是待人有禮、遵守交通規則、垃圾分類等。但是壞的從眾現象,像是幫派、邪教等,不只影響人們的生活,更可能傷害參與其中的人。
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很重要的是讓當事人學習對自我的覺察,像是-「我為什麼會有這些想法」、「我為什麼想這樣做」、「我這麼做的後果可能會是什麼」等。
對這些議題的思索,能促使我們獨立思考;當獨立思考出現了,人們就越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也越不容易被他人牽著走,縱使在社會中有不得不從眾的時候,我們也能知道自己這麼做是為了什麼。
要理解心中感受,先找出內在需求
回到我們一開始談到排隊現象的例子「別人在排隊,表示這間店應該很讚,沒人排的店東西應該不好吃」,這可能反應了缺乏自信,需要被肯定的需求。「我也不知道這裡在排什麼,就跟著排,最後再看大家買什麼」,這可能反應了想與他人做相同的事情,安全感或是歸屬感的需求。「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就加減排,順便跟鄰居聊天」,這可能反應了想與他人交流,人際互動的需求。
所以,當你在排隊,或是想要去排隊時,不妨試著思考:我是真的需要這些東西嗎?還是僅是想要,或只想跟著別人做一樣的事。
或是-「我做這件事情會快樂嗎?還是對內心的負擔會更大呢?」
當你開始對自己的內在需求進行探究時,我們就越能成為自己內心的主人,也更能找出滿足自己內在需求的方式。
圖片來源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