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少看一次手機就有如減肥者少吃零食,心理產生「被剝奪感」,很容易就輸給自己的人性。因此我們需要先搞清楚,自己跟手機該維持什麼樣的關係。
以下情景,你是否也感到熟悉?
「一群人同桌吃飯,大家各自低頭滑手機,即使放下手機,每個幾分鐘就要檢查一次。」
「擁擠的捷運上,環顧整個車廂,沒有在滑手機的乘客屈指可數。」
「出們可以不帶錢包、文件,但手機沒帶絕對會折返回去拿。」
長時間使用手機,人越來越不快樂?
智慧型手機開始普及後,當代生活就被徹底顛覆了。越來越多事務可透過手機完成無論是訊息、購物、訂餐等等,聯繫交友更少不了社群媒體。
根據國發會的調查,在台灣 12 歲以上民眾每 4 人就有 3 人持有手機,平均每日上網高達 3 小時 21 分鐘。
65% 的人與家人朋友吃飯時也在滑手機、80% 的人等車坐車時看手機、81% 的人睡前仍然要滑一下手機。
美國針對「3C 上癮行為」進行了研究,發現全世界多數人的手機使用行為的模式類似於毒品上癮的模式,每隔幾分鐘就要檢查一次社交軟體,要即時回覆、要群組分享。更進一步地發現手機螢幕用越兇的人,反而越不快樂。
根據行為成癮的概念來定義,當你使用時間愈來愈長,不用會焦慮煩躁、自覺失控,忽略其他生活事務,卻仍持續使用,可能就要注意是否有「問題性手機使用」(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age)的狀況。
但為什麼讓自己不看手機這麼難呢?一方面是因為社群媒體網站的設定讓人持續的黏在手機上,像是使人不斷追求在社群媒體中獲得按讚、追蹤數;另一方面則是現在的科技發展消除了「終止」的概念,YouTube 會自動播放下一個推薦影片,更不用說無休止的 Facebook 和 Instagram 滾動。
此外,當人們少看一次手機就有如減肥者少吃零食,心理產生「被剝奪感」,很容易就輸給自己的人性。因此我們需要先搞清楚,自己跟手機該維持什麼樣的關係,進而設計一套屬於自己的「戒癮」方式。
使用手機的會有哪些負面影響?
身體影響
由於使用手機時,頭部往前傾,頭部和脊椎未能保持在同一平面上,增加脊椎負擔,造成肩、頸、下被的肌肉骨骼痠痛,也會因為手指過度活動而產生「手機指」,嚴重時連彎曲都有困難。
視力與專注力影響
並且在長時間近距離專注螢幕小、字小的手機上,容易造成近視或老花的度數增加;過度專注手機螢幕,眨眼次數減少、淚水不足,容易造成乾眼症。另一方面,因為眼睛長期暴露於強光當中,使大腦無法判別正確的日夜週期,導致失眠或是不良的睡眠品質,並有較高的機率誘發憂鬱、焦慮以及注意力不足等症狀。
三步驟遠離「問題性手機」
第一步 關閉通知
降低通知的打擾,來抵禦手機誘惑。
除了工作上必不可少的以外,我們可以關閉「應用通知」,不再無止盡地接收各種「推播」。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或是身邊的人,真正與你關心的人保持實際上的聯繫,見面吃飯、聚會,或是開口問候。
第二步 制定使用時間
評估螢幕使用時間中,哪些部分是有害,然後制定實際的計劃來減少使用時間。
神經學家建議所有事情都可以建立「日曆事件」,包括你可以制定「上網」和「休息」的時間性,有助於你建立自己的結構性的時間管理,而不盲目地花太多時間在使用網路上。
第三步 創造無手機區域
手機螢幕所發出的藍光讓大腦誤以為身處白天,進而影響睡眠品質,建議晚上臥室裡不要放手機,而是在臥室以外建立一個充電與使用的地方。
圖片來源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