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囊是體內的潤滑劑,可減少肌腱、骨頭的摩擦,不過當膝蓋受傷或發炎,像是半月板損傷、關節炎、前十字韌帶撕裂等傷害,關節內產生過多的關節液,逐漸累積於滑囊,若身體無順利吸收這些多餘的液體,久了就會像個水球,變成「貝克氏囊腫」。
膝蓋腫一包,疼痛越來越嚴重
70歲的陳媽媽一拐一拐的走進診間,抱怨著最近左膝蓋越來越痛,讓她沒辦法好好的爬山運動,就連走路時,也感到膝蓋的不穩定感與無力,只好小心翼翼地放慢速度。可是在某些角度,後膝窩還會感到疼痛,陳媽媽心想:到底怎麼了?
後來在家中坐站起身後,一定要等膝蓋疼痛緩和些才能邁開步伐,甚至連穿褲子也遇到問題。因為陳媽媽根本無法金雞獨立地用單腳站著,只好改成坐在床緣,套入褲管後再站起拉上褲頭。無論是運動或是日常生活,都變得非常不方便!
一眼看過去,觀察到陳媽媽的左膝蓋明顯比右膝蓋腫大,且後膝窩整體腫脹,其中有一顆凸起,觸摸起來「QQ、軟軟」的,像是一顆小水球,尤其在膝蓋伸直時,特別明顯。經超音波檢查,發現有積水及囊腫,並診斷為「貝克氏囊腫」。
什麼是貝克氏囊腫呢?
貝克氏囊腫常見於膝蓋後方,也就是「膕窩」區域,因此也常被稱為「膕窩囊腫」。
囊腫多見於內側小腿肌(腓腸肌)、大腿後肌(半膜肌)之間的滑囊。
滑囊是體內的潤滑劑,可減少肌腱、骨頭的摩擦,不過當膝蓋受傷或發炎,像是半月板損傷、關節炎、前十字韌帶撕裂等傷害,關節內產生過多的關節液,逐漸累積於滑囊,若身體無順利吸收這些多餘的液體,久了就會像個水球,變成「貝克氏囊腫」。
貝克氏囊腫會有什麼症狀?
初期並不會有什麼症狀,隨著囊腫漸大才會有像陳媽媽經歷的疼痛、腫脹、不穩定的狀況出現:
- 膝窩處腫脹、緊繃、僵硬
- 膝關節活動度減少
- 膝關節疼痛、不穩定
- 長時間活動或維持姿勢會加重不適感
- 彎曲膝蓋可能出現喀啦聲
貝克氏囊腫要如何治療呢?醫師、治療師來幫忙
由於貝克氏囊腫只是一個現象,如要從根本解決,需要詳細評估膝蓋傷害的來源及相關受損組織,並對症處理。
➊ 醫師可以幫什麼
- 注射治療:
利用超音波導引,抽出積水或是注射治療藥劑。 - 手術治療:
關節鏡手術,修補受傷部位。
➋ 物理治療師可以幫什麼?
- 消腫:
利用冰敷、貼紮、徒手引流手法等協助消腫。 - 評估:
藉動作及膝蓋結構評估,找出關節活動或是肌肉力量/協調不足的地方。 - 改善及強化:
徒手治療增加關節活動,教導簡易運動來改善膝蓋穩定性及強化膝蓋附近的肌肉力量及耐力。
➌ 你自己又可以做什麼?
- 觀察:
觀察膝窩是否越腫越大以及症狀變化,比如會產生疼痛的姿勢或活動,疼痛程度及位置的改變。 - 調整活動:
短期間減少會誘發膝蓋不適的活動及避免高衝擊性的運動,比如跑步、跳繩。 - 確實執行居家練習:
物理治療師會給予您回家練習,確實執行可幫助維持療效,並持續強化肌力。
陳媽媽後來呢?
陳媽媽經醫師轉介,找到物理治療師介入後,不但腫脹減少,可以走路散步二十分鐘,現在還可以單腳站立穿褲,也不用再兩腳一階、慢慢上下家中的階梯了。
如果您有跟陳媽媽一樣的困擾,別忘了除了接受醫師注射治療外,還可以尋求物理治療師的評估與處理,更快跟貝克氏囊腫及疼痛說拜拜喔!
圖片來源
unsplash、許媁甯提供、許惠晴插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