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寶寶在成長過程中,神經系統還在持續發展,在六個月前甚至還有許多反射未整合,驚嚇反射便是其中一種。外界的刺激,對他來說都是全新的體驗,需要時間去適應跟整合。當刺激來得太快或太強,孩子來不及整合調適時,就會出現不良反應。
「恍神恍神的,是不是嚇到要收驚?」—精神恍惚。
「半夜睡覺會ㄏㄧㄥ阿,好像是人家說的夜驚……」—睡眠不安。
「一點事情就哭哭啼啼在鬧脾氣,好難搞啊!」—情緒哭鬧。
孩子「嚇到」的反應除了以上的陳述,還可能會影響胃口,甚至是引起發燒等等狀態,首先讓我們先了解一下,為什麼孩子會被嚇到?
為什麼孩子會被嚇到?刺激來得太快太強
我們的寶寶在成長過程中,神經系統還在持續發展,在六個月前甚至還有許多反射未整合,驚嚇反射便是其中一種。外界的刺激,對他來說都是全新的體驗,需要時間去適應跟整合。當刺激來得太快或太強,孩子來不及整合調適時,就會出現不良反應。
其中還可以關注到寶寶的先天氣質,是否天生敏感對環境變化具有高覺察,是否反應強度很大,一點點刺激就強烈反應?然而有些孩子反應強度很低,當下雖然沒有表現出被嚇到的樣子,不代表沒被嚇到;家長很難覺察他被什麼嚇到,但寶寶晚上總睡不好。
隨著孩子的認知發展與成長經驗,害怕的種類與原因越來越多樣,像是以前沒注意過天黑,開始會怕陰暗處;或是感受到大人怕蟑螂會習得模式,也開始怕蟑螂,或是慢慢看得懂影片中恐怖情節了。
作為家長,我們該怎麼處理孩子被驚嚇的情況呢?
「孩子受驚嚇」當下處理的 3 個步驟
➊ 用肢體與語言安撫情緒
在發生驚嚇事件的當下,我們藉由肢體輕撫與溫暖擁抱,直接給孩子安全感,同時將情況解釋出,讓孩子明白事情的因果,也講出孩子對應事件的害怕情緒,建立孩子情緒定位,也能同理孩子。
例:房門外施工的聲響嚇哭孩子。
孩子哭泣的當下,抱起孩子輕柔搖晃並輕拍孩子,輕柔的口氣告訴他,「別怕怕,外面在蓋房子喔!是蓋房子的聲音,乖乖乖,媽媽在」。
肢體是有力量的,藉由擁抱與輕撫輕拍來提供溫度、觸覺、本體感。搭配語言的力量,得注意大人自身的口氣,堅定不責備也不取笑,因為對於小小孩來說,你說了什麼他也許聽不懂,但他可以藉由語氣感受到你的情緒。
➋ 調整環境解除緊繃
驚嚇發生時,若直接帶離情境是最好的方式,因為那個情境可能會持續帶給孩子驚嚇的感受。若無法帶離當下,那麼可以藉由音樂、光線、或調整任務等,去解除孩子緊繃的情緒。
例:出門推推車帶孩子一起逛街,人來人往的,孩子卻逐漸開始哭鬧。
雖然坐在推車上,但孩子所待的環境是不安穩的;陌生人來回經過孩子左右,言談的聲音或店家撥放音樂的聲音,還有進出變化的光線,搖搖晃晃的不平路面等,都需要孩子去調節刺激與預期心理。
那怎麼辦?並不是叫我們爸媽跟孩子都不要逛街了?其實只要做好調整與準備,帶出門對孩子是很棒的經驗與刺激。
我們可以先預告孩子等等可能會有的情況,外出時間的長短與作息的安排也需要注意。告訴孩子,「等等要出門喔,午餐會在外面吃,路上會有很多人還有很多聲音,但爸爸媽媽會一直在旁邊。」雙向推車讓孩子可以看到推車的人的臉,避免看外界太多刺激。推車蓋上包巾或棉布,能阻擋光線變化也建立安全感,讓孩子睏了可以入睡。
➌ 轉移注意力
在第一步驟處理完情緒後,給予任務是最好的策略,也就是讓孩子有事情做,避免持續陷入情緒,並藉由從事新任務的新情緒,去帶走原先恐懼的情緒。
例:拜訪親友時,孩子面對的新環境與陌生人的互動,嚇哭得好尷尬。
面對這樣的情況,孩子是需要調節情緒的,處於新環境下先讓孩子遊戲,像是畫畫、玩玩具、或動態遊戲等,作為互動的橋樑與情緒調節的魔法。
並且要注意不熟悉對象的擁抱,請親友擁抱孩子前,可以先等待孩子熟悉環境與對象,若要擁抱,可以由爸媽抱著孩子詢問孩子意願,或是提前預告;過程中也注意孩子的狀態,表情是否皺眉困惑?或是會掙扎推開?我們要避免強迫孩子。
3 方法,培養孩子調節環境的能力
除了上述當下處理的 3 個步驟外,家長平常也可以注意孩子可能害怕的原因,慢慢地建立孩子勇敢探索的個性與調節環境的能力,治療師建議以下 3 個教養策略:
➊ 足夠的環境刺激與減敏感
孩子平常是否有足夠的探索機會?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從事各種生活任務,去感受環境各式的刺激,避免過度保護孩子,因為跌倒的經驗與修正錯誤的歷程,對孩子都很重要。
對於孩子害怕的刺激,是否能漸進式地提供,或是少量多次地給。像是孩子討厭入浴洗澡,我們可以先包著浴巾再泡入水試試看,沖頭可以從毛巾沾水擦洗,再進階到孩子自己用水瓢倒水到自己頭上。
雖然不強迫孩子是很重要的,但飲食這件事攸關孩子的營養與發展,醫學相關研究也指出孩子的夜驚與微量元素可能有關,對於孩子討厭的食物,可以藉由烹調方式或一次進食的份量去著手。
➋ 預告事件並鼓勵嘗試
孩子的陌生體驗可以藉由預告建立想像,像是告訴他這是什麼樣的刺激,會發生什麼樣的後果,我們可以怎麼因應等,藉由增加預期可鼓勵孩子對新事物的嘗試。
例如廟會遶境放鞭炮時,跟孩子說:「這是廟會鞭炮,會有蹦蹦蹦的聲音喔!一起遮住耳朵!」透過這樣的親子互動,建立對新事物的了解與樂趣。
隨著孩子的經驗越來越豐富,便能建立自身的預期能力,發展出自己的調整方式,所以下一次孩子遇到鞭炮聲,可能就會自己說:「媽媽,是鞭炮的聲音啊!」還自己遮住耳朵了。
➌ 給予肯定打造自信心
除了事前的鼓勵外,在孩子體驗任務後,給予正面的回饋與肯定,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成就感,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從事任務,建立自信有助下一次新事物的嘗試,以加速調節刺激的時間。
需要注意的是不小心講出這類的言談:「你再這樣!要處罰你喔!」、「你不乖虎姑婆要吃人了!」、「怎麼這個也怕,太膽小了吧!」、「早就跟你說過你不會啊!現在弄成這樣」
常常對孩子恐嚇與落井下石是不利於勇敢性格的建立,容易讓孩子對新事物抱持恐懼,害怕後果不敢去做做看,進而逃避負責任不處理後果。
最後,來談談我們的傳統信仰,「小孩被嚇到?收驚啊!」還有長輩說的淨符跟洗艾草,這些有用嗎?站在醫學的角度去看,我認為我們不迷信,這是信仰也是信念。信念能帶給我們力量,讓我們自信與賦能,而透過儀式的過程,作為切割環境與自我暗示的效果。
還記得我前面說的,孩子會感受大人的情緒,當大人穩了,孩子才有機會穩定!希望今天分享的 3 個處理步驟與教養策略對大家帶來幫助,一起讓我們可愛的孩子勇敢長大。
溝通的目的,在於確實的傳遞想法,並理解彼此。而如何良好的使用語言,會是一輩子需要磨練的課題。我們是不是就該讓孩子從小開始培養溝通的能力呢?你,會閱讀空氣嗎?我相信沒有人會吧! 但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摸索出自己一套和周遭人們應對進退的方法: 上司A常常話裡有話; 同事B就是講話直接但無惡意; 朋友C個性害羞,因為怕衝突而從不明確告知,總是婉轉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朋友D常常幽默詼諧、語帶雙關; 親戚E是個常說反話的人…… 我們能清晰地從對話的前後脈絡、角色之間的相對關係,以及約定俗成的俚語用法中,理解對方話語背後真正的想法。當然,也能從環境氣氛、對方肢體動作、臉上表情與說話語語氣中,判斷該怎麼回應語溝通。 但孩子呢? 他們還在答非所問、總是做出無厘頭的回應嗎? 到底為什麼常常不理解別人講話的意思,或容易把場面變得尷尬呢? 原來,是這兩項行為要調整! 孩子玩3C遊戲,互動3步驟 父母師長別擔心,其實我們只要做好以下這3件事情,小朋友使用3C,就不再是那麼可怕的事情了。
- 遊玩之前,溝通並確認這次玩遊戲的目標
- 幫助孩子具體量化並記錄
- 一起討論執行結果,說出下次遊玩時有什麼策略
- 治療師的小叮嚀
- 從看影片的3C輸入,轉換成口語輸出
- 連接生活經驗
- 如果下次還想看影片,說出想看的原因
延伸閱讀
線上諮詢
語言治療師:田子揚久(線上諮詢)想要收到最新消息,歡迎按讚米蔚臉書: 米蔚Life & Health加入米蔚社群,和大家一起討論健康知識: 米蔚健康討論群|生活化醫學知識交流
圖片來源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