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目的,在於確實的傳遞想法,並理解彼此。而如何良好的使用語言,會是一輩子需要磨練的課題。我們是不是就該讓孩子從小開始培養溝通的能力呢?
你,會閱讀空氣嗎?我相信沒有人會吧!
但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摸索出自己一套和周遭人們應對進退的方法:
上司 A 常常話裡有話;
同事 B 就是講話直接但無惡意;
朋友 C 個性害羞,因為怕衝突而從不明確告知,總是婉轉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朋友 D 常常幽默詼諧、語帶雙關;
親戚 E 是個常說反話的人……
我們能清晰地從對話的前後脈絡、角色之間的相對關係,以及約定俗成的俚語用法中,理解對方話語背後真正的想法。當然,也能從環境氣氛、對方肢體動作、臉上表情與說話語語氣中,判斷該怎麼回應語溝通。
但孩子呢?
他們還在答非所問、總是做出無厘頭的回應嗎?
到底為什麼常常不理解別人講話的意思,或容易把場面變得尷尬呢?
原來,是這兩項行為要調整!
行為一、只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話語:
例如,「好玩嗎?」,光看這句話,它可能有好多意思。
但如果是在熱炒店裡,孩子吃完飯,迫不及待拿著遙控汽車在店裡面玩,還差點撞到服務生,之後媽媽生氣的拿回遙控汽車,並問孩子「好玩嗎?」,那就和文字上的「好玩嗎?」沒啥關係了。
意思可能跟「你這不乖的孩子,等等回家處罰你!」比較相關。
訓練方法:
如果遇到孩子只照著字面意思理解,建議可以先用最直接白話的方式,講清楚我們想要孩子做的事情,並解釋前因後果。
以上面的情境舉例,建議告訴孩子:「因為環境安全的原因,媽媽不想你受傷,所以你不該在這邊玩遙控汽車,你要回家玩。」
在孩子理解了環境、媽媽的想法、語氣和心情之後,就可以再跟他說,在這個情境下「好玩嗎?」,也是和之前的解釋一樣的意思,孩子才有個明確的參照概念,以及可以類推觀察如環境、語氣、肢體動作等元素喲!
行為二、不管他人狀況的表達:
例如孩子在公園玩時,想加入其他孩子的遊戲卻不知道怎麼辦,又或是玩著玩著,突然和旁邊的大人說「嘿!走開一下,擋到我了!」
這些狀況都可能是生活中會聽到或看到的,而造成問題的原因,就是下列幾項能力尚未精熟所導致的。
➊ 鎖定目標:
溝通時,需要先尋找或判定要對話的對象,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一群人。
例如上述情境中,孩子要先找到看起來是主導遊戲的人,詢問能不能加入,或一次問大家。
若是孩子找錯了人,就會變成和孩子溝通的那位小朋友,要去尋找主導遊戲的人或詢問大家,由此可知「找到目標」這個能力的重要性。
訓練方法:
如果孩子不熟悉此技巧,可以在實際生活中練習,由爸爸媽媽先和孩子討論,想要做的事情,以及找誰完成。
爸爸媽媽也可以適當引導,告訴孩子如果是自己,會怎麼選擇,並說出為什麼。以上述例子舉例,就會是「我們可以找那個在講話的哥哥問問看,他看起來比較懂這個遊戲。」
➋ 推測背景:
在選定目標後,我們可以從觀察中得知一些訊息,例如他看起來的年齡、對於我們要說的事情,目標對象知道的程度,又或是他應該不知道,要特別提及的事情。
舉例來說,若孩子回到家之後,想跟媽媽分享她在學校交到的好朋友,應該主動說出新朋友是不是同班?是什麼班級?玩了什麼遊戲等等。
但若是同班同學在一起遊玩,加入了新朋友,要互相介紹的時候,就只需提及自己名字、喜歡的玩具等等就好,因為大家都知道彼此是一樣班級。
另外,若是注意到有大人、小孩等輩分差別時,應該有的禮貌也需要特別提醒喲!
訓練方法:
同樣可以生活中透過聊天的方式練習,若是遇到爸爸媽媽聽不懂孩子的敘述,需要追問某些關鍵訊息才能明白時,就非常適合進行訓練。
大人們可以先告知自己聽不懂,以及提問問題的原因,讓孩子們知道,原來這些事情會是我們不知道的,以上述例子舉例,就會是「G 哥哥跟你都是草莓班嗎?媽媽沒有去學校,不太清楚呢!」
當然,這是需要全家人一起累積經驗的練習,而在爸爸媽媽給予思考方向的情形下,孩子一定會有進步的。
➌ 引起注意:
若是對話的時候,沒有看向對方,可能讓人分不清楚在和誰講話。
同樣前兩段在公園遊戲的例子舉例,若是孩子沒有找到溝通對象,沒有先打招呼或是以肢體動作如「揮手」等方式引起注意,在玩樂中的孩子不一定會注意到周遭的人,也就不一定會回應問題了。
訓練方法:
引起注意的方法很多,日常生活中,和親朋好友打招呼是最容易練習,也最容易被接受的吸引注意技巧,想要精熟這個技巧,不妨從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有禮貌的小朋友做起。
❹ 記得溝通目的:
有時候,孩子講著講著就忘記自己原本要做什麼了,例如要幫同學借彩色筆畫畫,結果找大人幫忙拿的時候,卻說了自己最喜歡的鉛筆。又或是出現答非所問的情形,例如我們問孩子今天上學有學到什麼嗎?孩子卻回答午餐的咖哩很難吃。
這就是忘記了溝通目的會出現的狀況,孩子忘記了「要幫同學借他想畫畫的彩色筆」這個目的,以及要回答大人提問「學到什麼?」的這個目的。
訓練方法:
我們可以在發現孩子溝通跑題時,提問並確認「我們現在是在說什麼什麼事情嗎?」,或是幫孩子統整跑偏的敘述後,並重新確認和原本主題的關係。
以上述例子舉例,就會是「你是要幫妹妹借筆畫畫嗎?畫畫要用什麼比較好呢?」、「啊~咖哩不好吃呀!這是你今天在學校學到的嗎?」
當然,咖哩不好吃可能真的是整天在學校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因此若是孩子想不出其他活動,就需要家長繼續引導了,通常「老師早上做了什麼」、「你和朋友做了什麼」、「今天的什麼事情最好玩」等等,都是不錯的問句。
溝通的目的,在於確實的傳遞想法,並理解彼此。
而如何良好的使用語言,會是一輩子需要磨練的課題。我們是不是就該讓孩子從小開始培養溝通的能力呢?
圖片來源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