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呀,你好難懂喔~我要如何了解你呢?」
在寶寶會說話前,這是爸媽每天的問題;就算孩子兩三歲會說話了,也可能沒辦法清楚講出他的想法。
溝通真的很複雜,包含著口腔動作、發音語調、語句結構、邏輯順序等,甚至連肢體語言、口是心非的心理矛盾都要考量。
孩子的「理解」歷程
「聽」是孩子最早擁有的感官能力,在肚子內四、五個月大的寶寶就已經偷偷地用聽感受外面的世界;對於初生的寶寶,則會開始對周遭聲音產生反應,例如:被突然的巨響嚇到、對媽媽的聲音感到安心;一路到三個月左右,可以辨別父母聲音、知道聲音的方向;大約六個月時,則能聽懂自己的名字、對音樂聲調有反應;直到一歲,就更能聽懂指令、指認熟悉的人或物品。
孩子的「語言」發展
在講出大人聽得懂的語言之前,需要累積很多理解,當寶寶的腦中有詞彙經驗後,才能適當的表達,這也就是很多ADHD診斷的孩子會有語言表達障礙的因素之一,如果接收的只有片段,勢必會影響輸出成效。
- 寶寶最初呱呱墜地時,哭聲對他沒有特別的意涵。
- 一、兩個月左右,寶寶學會了用哭啼表達不舒服,像是「肚子餓」、「想睡覺」、「尿布濕」等。
- 三個月開始牙牙學語,單音「啊a」「呃e」出現。
- 六個月能發出複合音,例如:「媽ma」、「爸ba」、「大da」等。
- 一歲後發現詞彙可以跟物品配對,開始有意識地使用語言,以詞代句。
- 兩歲則是語言爆發期,會像小鸚鵡一般模仿大人的語句,寶寶樂在其中但還不瞭解意涵。可能會有暴力語言期,例如:「我打你喔!」、「笨死了!」等用詞,對大人聽到後的反應感到有趣,樂此不疲地激怒大人。
- 三歲有基本語句的能力,可以用複合句表達跟大人溝通。
- 四歲進入自我語言期,會情不自禁地將想的事情、做的事情,邊做邊說出,因此這時期是一生中講最多話的年齡。
- 在六歲前可能有類似口吃的狀態,但不一定是真的口吃;表達是需要經過幾年的吸收練習,並嘗試準確使用語句去講出自己的想法,因此當詞彙量、句子結構、思維可以互相聯繫好,那麼口吃表現就會消失。
非語言的溝通訊息
在非語言的溝通訊息中,表情、肢體動作、語氣都是對孩子而言較容易判斷及傳達的手法,像是:
❶表情
當你有興趣專注時,眼神一直注視著;生氣時則會眼神銳利、皺眉、嘴角向下或嘟嘴;驚訝時則是張口、眉毛上揚;傷心時就是淚眼汪汪。當中特別為眉毛、眼睛跟嘴巴容易作為判斷。
❷肢體動作
揮手掰掰、比Ya開心、比愛心示愛、點頭代表是、搖頭表示不要、聳肩不知道、插腰生氣、駝背失落、害怕發抖、生氣時拉開距離、親密時靠近,各種手勢、姿勢或細微的距離變化可能為本能表現或後天學習而來,但都能作為溝通的訊息依據。
❸語氣
在溝通過程中,就算不理解詞彙語言,也可以藉此推敲言談者的情緒,例如:開心時語調更輕快、緊張時結巴、生氣吵架會語快聲大。
- 寶寶四個月時開始認人,當陌生人要抱他時,寶寶通常會先看向媽媽,確認自己安全;如果他不想被抱,就會皺眉或用哭表達。
- 六個月時對聲調有反應,代表他不一定聽得懂你的詞彙,但可以透過語氣感受情緒,像是分辨大人在制止他,或是在開心跟他玩;同樣地寶寶也會在開心時高昂尖叫或大笑,不開心時眉下垂、淚汪汪地牙牙叫。
- 八個月的寶寶看得懂大人的表情。當我們笑著看他時,他也會用笑容回應;當我們傷心難過時,他也同樣會感到不安。
- 一歲時聽得懂指令。再見或打招呼時,可以做出手勢揮手。
- 更大的孩子就開始會察顏觀色了,可以知道媽媽快要生氣最好安靜閉嘴,或者媽媽開心時可以要到糖果等。
寶寶在各個階段,對於理解、表達的經驗及技巧不同,唯有藉由大量練習及支持,才能達成彼此的溝通默契。如果有相關溝通問題,歡迎與治療師討論,讓孩子跟我們之間不再溝通困難。
圖片來源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