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失智症,你會想到什麼呢?呆坐在椅子上的老人家、話才剛講完就忘記、不停碎碎念、脾氣越來越差等等…。這樣的刻板印象大致沒有錯,但很多時候人們會以為長輩是故意的,要捉弄人的;其實,並非如此。
失智症是大腦內的一場風暴
大腦,統籌我們的想法、思考,也是讓人進行食衣住行一切行為的中心,這是我們與其他生物差異最多的地方。從人們呱呱墜地開始,除了身體不斷長大,大腦也不停的在發育、成長,擁有越來越多的機能,也讓我們在思考、做事上越來越成熟。
約到了30歲過後,大腦的成熟發展到高峰,接著就會慢慢自然的下降;所以常有人覺得記性好像不若年輕時好,這並不讓人意外。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人生經驗,讓我們在面對工作、生活問題時仍然游刃有餘,直到晚年。
但是,有一部分的人會面臨到大腦不自然的快速退化,也就是所謂的失智症,罹患的風險隨著年齡增加而提高,多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依據WHO定義,老年人為65歲以上者);其中,常見的失智症類型為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與血管型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兩種。
罹患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人會最先在記憶力上面發生問題,導致有的事情記的住,有的事情記不住;接著可能會對時間、地點的敏感度下降,常常忘記與人的約會,外出開始有迷路的情形。這些症狀會逐漸加劇,影響了當事人的生活,也干擾了同住家屬的作息。
血管型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則多見於血管的阻塞或破裂,也就是俗稱的中風(stoke)。中風在多數人的印象中,是肢體功能受到影響,像是一隻手或是整個半身無力,這是因為中風處是為在大腦負責運動的區域;但中風的區域若不在負責運動的區域呢?就有可能在記憶力區域、情緒控制區域、思考整合區域、視覺區域等等的地方產生影響,這些區域發生的損害會在不同層面影響當事人的生活。
失智症與工作表現
雖然上面提到失智症與年齡增加有明顯關聯,在醫院內也常見於65-70歲以上的長輩,但非老年人就完全沒有罹病的可能性嗎?相信讀者也清楚,這是不可能的。
依據台灣本土調查,30-64歲的成年人族群,罹患失智症的人數超過1萬人,並不算太罕見。成年人族群多還在職場上打拼,甚至發光發熱,但失智症的襲來往往改變了他的工作表現。
身為他的主管、同事,有哪些警訊是我們可以注意的呢?
在此筆者列出10點可觀察處:
- 當事人可能短期記憶力明顯減退,忘記主管交辦的事務,也可能忘記原本相當熟悉的他人姓名。
- 搞錯、遺忘開會的時間,出外處理業務時開始有認不得路的情形。
- 原本熟悉的工作事務逐漸陌生,需要花費比平常更多時間與心力才能完成。
- 在面對突發的問題時似乎缺少了計畫與組織的能力,站在那不知所措。
- 容易撞到人或東西、走路容易跌倒,在視覺空間與組織上表現出困難。
- 在言談或書寫上開始有困難,不通順或沒有重點,常會用這個、那個等詞彙帶過。
- 東西擺放凌亂,常會翻箱倒櫃找不到重要物品,像是文件、印章等。
- 判斷力變得不佳,無法辨識說話場合,也無法有效做出工作決策。
- 逐漸減少社交互動,人際關係變差,獨處時間明顯變多。
- 情緒與個性逐漸改變,變得容易難過、生氣或不耐煩,有的人會覺得一切的不如意都是外人針對他,惡意排擠他。
小心,別用失智症來指稱他人的工作表現
上述所提到的都是一種變化,也就是此人原先在工作、人際上並沒有太大的困難,穩定的工作持續了好一段時間;但似乎逐漸有這樣的徵兆,而這樣的徵兆不是因為其他的外界因素影響(像是喪親、失戀、離婚等),也不是自小或剛到職時就有這樣的行為表現。
當觀察到同事有這些變化時,切勿直接以此病為指責當事人的言語(如:你連這個都做不好,得到失智症是不是!不要以為失智症可以拿來當工作不佳的藉口喔!)。這往往會進一步刺傷當事人,讓他更為不知所措與退縮,也可能引發更大的情緒反應。
那麼我們該如何與罹患失智症的同仁一起工作呢?主管又要如何介入呢?
這些議題會於下一篇文章探討!
圖片來源
Photo from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