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矛盾依戀似乎不是只用於男女情感。對於一個腳踝反覆運動傷害、想運動但不敢運動的人來說,也正是如此的無違和感,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太久沒參與到最熱愛的運動時而感到難過,但真的到了上場前夕,看著自己傷痕累累的腳踝,真的好怕腳踝又再度受傷……一想到如果又受傷了,可能連這個最熱愛的運動,就會永遠離開我、消失在生命中,最後變成只有在杳無人煙的深夜裡,聽到電台播的歌時,才會再度想起美好的曾經……」
男女情感上的「矛盾依戀」,可用在運動傷害的人身上?
看著眼前的客戶,我才第一次發現,心理學的矛盾依戀似乎不是只用於男女情感。對於一個腳踝反覆運動傷害、想運動但不敢運動的人來說,也正是如此的無違和感。
X先生是一位工作忙碌的某護國神廠工程師,過去大學時期是籃球系隊主將,是一位擅長瞬間變換方向、撕裂防守方防線的得分後衛!
X先生在我眼前描述這段光輝過往時,可以看出他眼中的熱情與當年的不可一世!彷彿在靜謐的治療間,依然站滿了為他尖叫的學妹們。
然而,一切的光榮,似乎就停在數年前周末的一場球賽。彼時的X先生,在職場兩年多的奮戰下不斷升遷,然而成正比的是,他的身形也從大學時期的精實迫擊砲,逐漸升級成擁有厚重裝甲的虎式坦克。
但是在熱血澎湃的球場上,根本無暇顧及這血淋淋的事實…..
就在X先生自以為是NBA球星Allen Iverson上身,左右假晃試圖擺脫對手防守時,意外扭傷了腳踝。但當下比賽正處在比數緊咬的狀態下。在簡單包紮處理後,X先生繼續回到場上硬是撐完整場比賽。
無論再熱血沸騰,總是得面臨結束的殘酷。在冷靜下來之後,X先生發現腳踝腫脹得非常嚇人,更驚悚的是,X先生竟然也沒有第一時間積極就醫處理!
硬是拖了好幾天,才到復健科做儀器治療舒緩症狀。
但這一耽擱,也落下了病根—嚴重的腳踝韌帶損傷。使得本來負責局部穩定的重要台柱,失去了功能。
對X先生來說,雖然慢慢發現,他的腳踝不會像剛扭傷時那麼腫痛,可是卻也發現有種「我的腳踝不屬於我」,這樣的感受讓他感到恐懼。
「就是覺得腳踝鬆鬆的,沒裝穩的感覺……只要稍微跑起來變個方向,都會有種快要扭到的恐懼感」X先生說。
總之,X先生在幾經波折後,經過朋友的介紹下找到了我。
第一次諮詢時,我好奇問了一句:「你希望可以恢復到麼程度呢?」
沒想到這一句,竟然引起X先生很長一段沉思…..
「 我其實真的很想回去打球,可是這樣腳傷反反覆覆,根本不敢隨便發力。想到如果又大扭,又要花那麼多時間來養傷,就…..還是先不打球了」X先生這樣回答。
物理治療流程之外的臨床難題
接著換我陷入了沉思…….
我心想:「身為一個時間管理……不是不是,是身為一個專業物理治療師,如果只從一個純粹的運動傷害角度看事情其實不難,無非就是常見的幾套流程 — 儀器輔助症狀緩解、徒手關節鬆動與肌肉放鬆、配合足踝局部穩定訓練。」
以上,只要是受過完整物理治療訓練的人,都算是最基本的。
但在經過五年多的臨床經驗洗禮,我知道如果只是做到這樣是遠遠不夠的!對於客戶來說,真正的不安焦慮來源,不只是反反覆覆的症狀痠痛,而是對於事情有太多未知的不確定性與沒安全感。
為了要去解開這看似單純,實則複雜的臨床難題,物理治療師往往化身成大偵探般的角色 ,試圖透過理性分析方法論與人道主義精神去同理個案所面臨的困境。
恢復道路的3點剖析
第一、客戶不知道自己腳傷的真正狀況
客戶對於腳踝的現況與背後的基礎知識不夠理解,無法正確拿捏究竟自己的現況是如何?是哪條韌帶或是關節用怎麼樣的方式受損? 看不見整個正常的恢復週期,究竟會經歷怎麼樣的過程?
第二、客戶最終恢復到什麼目標?什麼叫做好了?什麼叫做可以回到場上?
有沒有什麼指標可以清楚區分?對於目標的輪廓十分模糊,難以去想像真正恢復的具體狀況,自然就很難去期待接下來許多事情。
第三、從內在建立自己的身體覺察更重要
在過去的經驗中,客戶通常習慣被動的接受外在資源協助(各類醫療專業人士),而缺少了建立內在資源以供自我協助。而所謂的內在資源的建立,則是必須透過接下來會提到的身體覺察技巧來逐步建立。那為何,身體覺察建立內在資源是如此重要呢?
理由很簡單,如果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的腳踩下去是麼樣子? 我們又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採用正確的方式發力前進?如果不知道,又怎麼能真正做到預防傷害發生呢?
總結
總結以上三點,其實是許多足部問題個案會在恢復的道路上面臨到的障礙!
接下來,將會利用三篇文章去分別闡述,像X先生這樣的案例,要怎麼一步步引導他回到場上,重新擁抱曾經的最愛。
X先生最後是如何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如何建立完整的足踝相關背景知識?
如何從排斥、理解、到最後真正接納他的傷慟?
就讓我們期待接下來的文章,陸續揭曉這不為人知的修復旅程,以及在過程中的知識、修煉與勤奮!
圖片來源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