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上次在路邊昏倒後,就好像變了一個人,以前喜歡做的事情都不做了,也好容易生氣,動不動就對家人大小聲!」 「上次爸爸中風以後,左手就沒有力氣。他什麼事都不想做,也不想復健,每天都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現在就像你看到的,連手都變僵硬了。」
三高不注意,中風真要命
中風,是腦部血管栓塞、血管破裂所造成損傷的總稱。常與高血壓、高血脂、高血醣等因素有關;所以,中風患者也常見有心臟科、新陳代謝科等病史。
傳統我們會覺得,中風後應該是某個地方沒力氣,甚至癱瘓;這固然是中風的一種樣貌,但其實有些人中風後不一定有肢體無力的症狀,而可能有人格、行為上的改變,端乎大腦受到影響的區域而定。
身體功能惡化會影響心情
中風產生肢體的乏力,你可以想像成大腦內有命令與執行兩座城市,兩座城市之間的主要道路可能被落石、車禍堵住(栓塞),或是被沖斷了(破裂);那麼,從命令城出發的車輛便無法順利抵達執行城。執行城沒收到車輛來的通知,當然無法再將通知往下一座城邁進。
這時肢體復健的用意,除了維持患側的肌肉能力外,便是要將大腦內受損的道路搶通,或是重新開一條道路來代替。
但原本的道路已經用了數十年,要搶通或重新建設談何容易。所以我們常看到中風患者舉步維艱,復健進度緩慢,除了缺乏成就感,也充滿著滿滿挫敗感。
這樣的挫敗影響了患者的心情,也讓他對未來失去希望,接著便放棄復健了。
放棄復健後,無力的患側會更為萎縮,甚或僵硬攣縮;患者可能更為絕望,越來越憂鬱,連原本能做的、想做的事情都放棄了。
什麼都不做的情況下,大腦也跟著慢慢失去活性,負向循環的雪球越滾越大,最後便走向失智症的道路,生活也逐漸需要他人協助。
情緒表現與問題解決能力會受到影響
另一種常見的情況是,患者的人格與行為表現不同以往,但是四肢功能可能沒有明顯變化;這可能是血管阻塞或破裂的位置不在大腦中負責運動的位置上,而是在其他負責外界訊息處理的位置上發生血管問題。
對於這個情況,稱為血管疾病所致的認知障礙症(Major Vascular Neurocognitive Disorder;舊稱血管型失智症)。
有此議題的患者,可能會有下列症狀:
- 注意力的問題
- 難以記得或學習新事物
- 手眼協調性不佳
- 與外界互動的能力變差
- 語言能力變差
- 處理複雜事務的能力下降
因此他可能外表看起來跟過去沒有太大變化,但原本能做到的工作、家務,就有可能辦不到了,對於語言的理解與表達,也可能受到影響。
但如果將事情的步驟分解,一步步告知、不催促,就可能完成一件較為複雜的任務。
舉例來說,要炒一盤青菜,患者可能無從做起,或是炒的面目全非;但若旁邊有人逐一告知步驟,例如:先熱油、下香料爆香、下青菜、開大火、拌炒3分鐘、裝盤……他便有可能一步一步地完成這盤青菜。
中風已成事實,別再多來一次
中風衝擊當事人的大腦,也衝擊了他與家人的生活;在臨床上常見多次中風的患者,每次都讓他的大腦與身體更為衰弱,也越來越無法回到原本的生活型態,終至死亡。
在這段歷程中,家屬除了勞心勞力,也會付出許多金錢成本。
因此,預防勝於治療,平日便須留意自身與家人健康,調整生活習慣;若真的不幸因心血管問題而中風,維持穩定、持續就醫及復健是相當重要的。
最後,每一位醫療人員都希望患者能逐漸走往健康的道路,但這份責任並不只在醫療人員身上,也同時要患者本人與家屬共同承擔。願你、我自身與家人都能健康平安。
圖片來源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