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孩子為中心的互動模式,對於語言發展及人際互動會顯得特別有幫助。也能讓孩子們更自由且不受限的溝通和學習。
家中有一歲半到三歲左右孩子的爸爸媽媽們,是否覺得這些情形很熟悉?
「我要求孩子把正確的句子講清楚,他卻不跟著說……」
「孩子看著『聲光玩具』玩得很開心,我跟他說想加入,孩子卻不理我……」
「小寶貝拿到了新玩具,已經講過火車車廂要排排隊、走鐵軌,但是孩子還是拿火車當成飛機在空中!!」
到底要怎麼教,孩子才能完整學習呢?
增加「遊戲情境」及「相關物」提升語言力
通常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一些「恐龍打架」、「車車出門」等簡單的遊戲計畫,又或許已經有了一些「不要放這裡」、「兔子搭車」等兩個以上詞彙結合的片語;但卻還沒發展出穩定且多樣的句子,與人互動一來一往對話的次數,其實也不算多。
從以上的能力為基礎,我們要教的內容就是讓「遊戲情境」及「相關物」增加。
例如在「恐龍打架」的情境中加入裁判、輸贏及勝利者的獎品等等,或是在「車車出門」的情境,加入輪胎壞掉、車車沒油、停車場等等。
而要練習的句子、敘述難度大約是從孩子已經會的「不要放這裡」、「兔兔搭車」;提升到「恐龍不要放這裡」、「兔兔搭綠色車車」。
以孩子為中心的互動教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至於最重要的互動教學方法呢,可以採用以兒童為中心的方法(Child-Centered Approach)進行。
這是一個以孩子為中心的互動模式,對於語言發展及人際互動會顯得特別有幫助。也能讓孩子們更自由且不受限的溝通和學習。
相對於生冷的仿說學習、一問一答,以孩子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則是鼓勵孩子自己尋找玩樂的事物,並且以自己的方式進行遊戲。大人的陪伴不須去指導孩子要做什麼,而是著重在觀察小孩的表現,示範玩法,或增加刺激。
而間接性語言刺激(indirect language stimulation,ILS)則是於此概念下(Child-Centered Approach),語言治療師在面對小朋友時,會考慮並教導家長的治療手法之一。
在使用這個方法教學前,我們可以安排一個變化多樣性較大的環境給小孩,例如一個擺放了玩具、角色扮演道具、繪本等等的區域或房間。
父母與孩子遊戲時,陪伴、觀察與引導
我們可以陪伴在孩子旁邊,觀察他的遊戲模式,若覺得小朋友不知道如何玩,大人可以默默地在旁邊進行示範並搭配口語敘述,就像是自言自語一樣,或是說出小朋友的行為(Self-talk and parallel talk)。
例如當孩子還在把玩、研究火車時,我們可以說「哇!你看!火車走鐵軌~」、「嗚呼~火車排隊囉!」並把另外一台火車拿來示範,切記這邊千萬不要搶走孩子手上的玩具呦!東西被搶,心情不美麗的孩子在當下是很難學習的。
如果孩子把火車拿起來,並當作飛機在空中揮時,我們則可以說「哇!火車飛!火車飛起來了!」,跟著模仿把火車拿起來的同時,我們可以再說「我也要!我的火車飛!」。
另外,如果要說的句子太難,比孩子說過的話多了兩個詞彙以上,我們也可以自行將敘述時的句子做切割(Buildups and breakdowns),例如將「狗狗肚子餓了,要回家吃飯」切分成「狗狗」「餓了」、「回家」、「吃飯」做敘述。
當然,我們也可以模仿孩子說的話(Imitations)來進行互動,或將小朋友的童言童語修正成正確句子(Expansions),例如孩子說:「狗狗家」,我們就可以示範說:「狗狗的家」;或延長小朋友說的話(Extensions) ,將「狗狗家」,則擴充為「狗狗回家」;又或是同樣的例子,我們可以選擇換句話說(Recast)「狗狗要休息了」,來做為示範。
用ILS建立遊戲好情境,每天玩出語言力
透過ILS手法,小朋友在遊戲時會開始接受和大人互動,因為他們沒有被要求一定做出正確的回應的壓力,依然能夠照自己的遊戲計畫進行活動,並且還能透過陪伴者的示範得更多遊戲的啟發。
而大人們也能在旁示範合宜的敘述方式、給予小朋友適當的刺激及輸入,當良好的遊戲經驗逐漸增加,小朋友的進步就會顯得如此理所當然了。
圖片來源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