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代-你最近過的好嗎? 疫情關係出現了很多身心症,你中了哪些呢? 今天就要來聊聊如何因應疫情,調整自己的狀態吧!
在政府發佈的警戒值逐漸提高,人們的生活型態有了明顯的轉變:口罩在外出時不離臉、洗手洗到皮膚乾裂、成日穿著防護裝備且不停加班、部分企業改成居家辦公、小孩停課在家、各種大小考試延期、被迫放無薪假或失業、親朋好友因肺炎而辭世,這些都對我們造成了身心上的壓力。
在面對還看不到盡頭的疫情,如果沒有嘗試調整我們內在的壓力與情緒,終有被擊垮的可能性。
疫情時代的身心症狀
壓力,會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在每個人身上,我們可以試著看看自己是否有下列描述的症狀:
情緒表現:緊張不安、煩躁易怒、激動、低落難過。
負面思考:未來沒有希望、自己很沒用、別人為什麼沒有做更多、都是某人的錯。
身體症狀:頭痛、肩頸僵硬疼痛、腸胃不適、身體疲倦、難集中注意力。
其他表現:酗酒、過量飲食、喪失食慾、失眠或嗜睡、作惡夢、不想與他人互動、暴力行為、自我傷害等。
壓力症狀的出現,其實都是人之常情,但它們就像是不停蓄積在水庫裡的水,若沒有適當的宣洩、調節,終究會讓水庫滿溢,甚至潰堤;而這些症狀,除了影響我們自己,也影響了親人、同事、朋友。因此,尋找適合自己的壓力調整方法是很重要的。
口訣:安、靜、能、繫、望
臨床心理學界提出了防疫健康五大招,讓你我能在疫情中面對壓力時有調節身心的依據,以下逐一說明口訣內容:
安(安全感):出入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維持自己與家人安全。
靜(平靜):避免吸收過多疫情新聞(不停看報紙或新聞台),僅在固定時間看自己習慣的固定媒體,減少焦慮不安的感受。
能(效能):維持身體活動,居家辦公換掉睡衣,保持生活作息規律,藉此減少未來疫情緩解後回歸日常生活的不適應感。
繫(聯繫):使用通訊軟體、電話,定期與親友聯絡;除了報平安,也減少孤單感。
望(希望):生命雖然在這段時間發生了不少變化,但疫情終究會過去,未來仍舊可以撥雲見日。
找出屬於你的壓力調節法
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如果要減少壓力,有兩個大方向,分別是:1.問題解決取向、2.情緒解決取向。問題解決取向指的是,如果產生壓力的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就會覺得舒坦多了(像是肺炎疫情的結束、生活回到常軌);但現實常常難以撼動,所以調整我們的情緒,才會讓我們覺得生活比較不會這麼難過。
在此,要提出一個觀點,叫做「趨吉、避凶」,也就是我們要嘗試找出好的調節壓力與生活方法,取代可能較沒有幫助的方法;除了上面提到的「安、靜、能、繫、望」口訣外,下列提及的方式也可以供你參考,但你的方法未必與他人相同,所以嘗試多探索看看吧!
趨吉:
- 維持良好自我保護及清潔習慣。
- 規律且充足的睡眠。
- 自己能從事的室內運動(如:重量訓練、瑜珈、跑步機)。
- 從事喜歡的居家活動(如:閱讀、聽音樂、玩電玩、組裝模型、做菜)。
- 與相同價值觀的親友以安全的方式聊天。
- 適當的食用自己喜歡的食物(如:甜點)。
避凶:
- 減少不必要的外出與互動。
- 避免與價值觀不同的他人爭辯。
- 減少使用不健康的方式抒壓(如:吸菸、酗酒、飆車)。
- 留意於居家內外受傷而需就醫的風險。
留意身心狀況,必要時尋求協助
有時當工作、家庭夾擊下,壓力過大,能自助的部分已經沒有辦法幫助我們維持身心平衡了;為了避免更多的症狀產生,進而影響到自身安全,適當的求助是有必要的。因此,最後提供心理健康專線電話,希望能給有需要的你一些協助。
- 安心專線:1925
- 生命線:1995
- 張老師:1980
- 男性關懷專線:0800-013-999
-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02)2381-7995
- 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網站
圖片來源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