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可能也會問,「為什麼公司需要請護理師?」 我會說「我們先在這見面,總比以後你躺著然後我在醫院看到你來的好。」
職米週|EP2【職場健康實務分享】
什麼是職護?|職護的工作是什麼?|職護的困境|想當職護的的原因|給職護們的忠告|加點芒果🥭
到底什麼是職護、職業護理師?
職場護理師-這個名字是我們習慣的簡稱
法規其實沒有這個名字,法規名稱是叫做「從事勞工健康服務人員」
大家比較知道的簡稱是職護,或職業衛生護理師、職場護理師。
以前學校保健室裡面的護理師,也是在單位裡面擔任職護角色,對嗎?
不太一樣,學校也會有自己的職護,
學校保健室的護理師是照顧學生,職護是照顧學校老師。
雖然身兼二職不好太正確,但確實有人可能是身兼二職。
那就定義來說,職護工作到底是什麼?
從名稱來看就是在職場裡面照顧大家的健康。
不是只有大家受傷的時候才去處理職場健康,因為是照顧一群健康的人,
所以我們要從預防和健康促進來開始。
以保健室為舉例,可能有因為受傷、不舒服才去,但也有預防工作:像牙醫檢查、打疫苗、健康檢查;職護工作就更多預防的部分。
法規規定
對年限應該是指說這個法規-職業安全衛生法,簡稱職安法,新的修法最大規模的變動是在2014年。
2014年前叫勞安法,只有第一類勞工適用,2014年以後就是全產業適用。
以前是不是叫做廠護啊?
的確以前大家習慣叫廠護,因高風險的職業,通常是有工廠的製造業。
現在全產業,健康風險高低不同、比例不一樣,就每一個行業,他的某些風險議題不同,像辦公室有久坐的危害。
聘用或特約護理師職護的人數?
現在門檻是企業50人以上(有特別危害健康的作業),一般是100人以上。
有什麼時間點可以找職業護理師?
現在叫職業護理師,因為重點是預防職業災害,法規也把身心全部都包含進去了,所以如果覺得工作壓力大、過勞、疲累、心情不好,也都可以找護理師。
護理師會在什麼部門?
有高風險的企業,他會設立專門的職安部門,裡面有專職職安人員跟職護人員,其他就是像第三類風險比較低的公司,不用單獨設立部門;所以像我以前同事就是人資,不過也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像教育訓練、流程規劃。
職業護理師的挑戰
這樣也太全才了吧?!
對,這算是職護的挑戰,就是全領域都要會一點,像是身體疼痛、識別心理問題,有沒有嚴重到需要立即就醫、慢性病預防等等。
目前職護的訓練,是他一定首先要符合資格,就是他是高考、國考護理師,有這張護理師執照的背景,再參加,現在政府受訓取得勞工健康服務人員(就是俗稱52個小時認證)
實際層面,每個護理師進去到職場都三頭六臂嗎?
即使有三頭六臂應該也做不完,
也不可能一個人什麼都擅長,跟過去的臨床背景會有關係,例如:加護病房對急重症、心臟疾病會很了解,那復健科,或許對人因工程更了解一些。
分享常遇到的一些困境?
護理師不太清楚在企業裡面的定位、需要什麼都要會一點,都是蠻大的困境
但這個困境大家可以想想為什麼?
為什麼沒有辦法釐清職護到底要做什麼?明確的工作目標是什麼?
其實是因為就歷史來說,這個職業非常新,法規2014年才修法完,到2023年的7月也才滿9年。
正職護理師要適應什麼呢?
除了工作本身事情不太熟悉外,公司自己本身的文化流程,每家公司風格不一樣,還有產業別,像在金融業有行員,科技業會有產線,不同的同仁狀態。
公司文化不一樣,像我以前待過日商、英商,風格很不一樣,外商或臺灣本土也會不一樣。
給想當職護的護理師建議?
如果真的有護理師想要從醫院跳出來的給建議?。
我在教學開課的時候,也都會問大家為什麼要跳到職護領域?
大家問題十之八九都是,想要換一個穩定白天班工作、可以好好休息的工作
台灣的臨床。
自己沒有辦法掌握工作權,這也是我轉換跑道的原因。
臺灣的環境,不能去選擇病人什麼時候要住進來
國外是更尊重醫療人員,可以做到醫生預約制度,他不想看診就不想看診,當然跟制度有關,臺灣醫療環境是對醫療人員自己不友善的,所以到現在都還有護理人員,需要自己吊著點滴上班,白衣天使真的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不過,當護理師到職場,我們先幫臨床醫護人員,可以做到前線把關跟協助,然後也讓一般的民眾,也就是在上班的這一群人,知道要怎麼樣做到預防,照顧好自己。
員工可能也會問,「為什麼公司需要請護理師?」
我會說「我們先在這見面,總比以後你躺著然後我在醫院看到你來的好。」
金句
這一句話就道出職業護理師的價值啊,
但現實面,就實際上來看,
跳脫醫院後,就可以一帆風順嗎?
其實職場的工作有不一樣困境,
因為目前角色很新,雇主跟自己雙方都還不太清楚這個工作要做什麼。
還有孤獨感,通常護理師在一間公司多是獨立1位,如果公司大到可以請2-3位護理師,也代表公司也破千人,護理師會分地區、廠區工作,自己一個人獨力作業很正常。
所以我們變成是要開創自己,要去創造跟想像你的這個角色。
在這一家公司會用什麼樣的形式呈現?
因為每一家企業職護特色跟功能會有一點不一樣。
要有心理準備,也許一開始不會比較輕鬆,因為是完全陌生的領域。
要如何游刃有餘?
心態建立-所有到企業相關的領域都是全新的學習,不把它當成困境,而是要知道這是必經的過程。
願意學習-考完證照不是擋箭牌證照,只可以當作一張快速通關卷。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獨自一個人面對、提出問題?
最大的建議就是要願意開口問,不要自己悶著頭苦幹,能問的對象:身邊同事,第二就是問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