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扁平足、高足弓、足跟痛、拇指外翻等是常見詞彙,造成足部問題常見的機制有,壓力不平衡、單點壓力過度累積、抵抗外力能力不足、步態異常等四大因素。
從開始第一天的物理治療師職業生涯以來,無論是在醫院、診所、競技場合、健康講座,「足部問題」始終是一項屢見不鮮的問題。
根據調查竟然有八成的民眾曾經有過足部相關問題,但是卻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狀況-根據筆者多年臨床觀察,其實絕大多數的個案或多或少有感受到腳踝腳底不太舒服、動起來緊緊的經驗, 鮮少人真的有過真的嚴重的足部疼痛。
所以如果當我們上網搜尋「足部健康」、「足底筋膜炎」、「扁平足」等關鍵字,很多時候會發現內容多是針對「已經發生問題」、「已經痛起來」的足部解決方法。
但很遺憾地說,如果當讀者是在症狀已經發生的情況下,只有一個選擇—趕快去找家裡附近 Google 評價較高的復健科、骨科診所,尋求醫師或是物理治療師的諮詢與建議!
因為看到的那些自我放鬆改善的方法都是緩不濟急的!! 從臨床經驗來說,那些方法的實際作用是適合「症狀已經緩解」後的狀況,避免問題再發生而設計的。
所以那我們就要問,對於實際上是更大多數的「腳底腳踝緊緊些微不適」的多數人來說,到底有哪些資訊是對我們有意義的?那些徵兆出現時,是我們的身體在向我們提出警示?讓我們能夠及時踩煞車,避免足部問題進一步惡化到真正痛起來的程度。
以下幫大家整理出八項觀察點,提供讀者作為日常生活的參考。
足部不舒服會產生哪些問題?
開始之前想要和讀者分享一個觀念,隨著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行,確實也帶動了足部問題發生機率(笑)。
因此相信像是足底筋膜炎、扁平足、高足弓、足跟痛、拇指外翻、長短腳等詞彙,裡面其實穿插了比較正式的醫學診斷名詞、俗稱;但不變的是,這些名詞都是在描述一個瞬間、靜態的現象。
舉例來說:足底筋膜炎,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叫做足底筋膜的地方有發炎的狀況。拇指外翻就是腳掌的拇指的位置不在正確的排列上。
這都是在單純去描述「問題長什麼樣子」,沒能夠去解釋「問題是如何發生」?所以就算知道這些名詞似乎也改變不了什麼事情。
所以只有當我們從造成問題的原因去切入思考,才有可以做到防範於未然。
造成足部問題常見的機制有,壓力不平衡、單點壓力過度累積、抵抗外力能力不足、步態異常等四大因素,然後從這四大因素中在去延伸出八項不舒服的身體徵兆,讓我們能夠在生活中去發現預防問題發生的線索。
以下讓我們來一一探討這些細節,四大因素與八項身體不舒服的徵兆-每一個因素裡,都有兩個需要重視的足部問題。
因素一:壓力不平衡:身體側邊與鞋磨損
我們日常的走路是建立在雙腳協調順暢的交替踏地向前推進,但由於現代人的久坐工作型態,導致我們的骨盆往往因為不良坐姿而造成歪斜。
一個歪斜的骨盆很容易導致雙腳著地時,力量著地不對稱而造成其中一邊壓力大於另外一側,導致足部壓力瞬間累積引爆症狀。
所以當我們出現以下兩個狀況,就必須特別提醒自己要去調整坐姿預防足部問題:
- 坐姿時發現重量習慣放在其中一側。
- 鞋底磨損其中一隻鞋子特別嚴重。
因素二:單點壓力過度累積:緊繃不順
我們的腳掌擁有 26 塊骨頭、33 個關節面構成,足部的所有活動都是建立在這些骨頭、肌肉完美的運作才能持續運作正常。
所以常常只要因為其中幾個關節活動出現問題,就會導致類似連環車禍的狀況,造成交通阻塞。而在車禍發生的地方,可想而知當事人壓力會有多大?
同理應該可以理解對於發生問題的關節也是如此,本來是 26 塊骨頭一起承擔的壓力,現在全都集中在特定幾塊骨頭關節上了,壓力能夠不大嗎?能夠不出問題嗎?
所以為了要避免這個狀況,出現以下兩個情況請務必適時輕輕轉動腳踝,改善關節卡卡狀態:
- 早上起床時發現腳踝腳底有點緊繃不順。
- 前一天運動後覺得小腿特別緊繃時。
因素三:抵抗外力能力不足:本體覺退化
人在江湖走,哪有不挨刀。只要我們為了日常生活所需,勢必會持續走路,夜路走多了總會碰上地面不平整……哪怕我們在小心,或多或少都要過腳踝稍微拐到的經驗。
有在打球的讀者,甚至雙腳都有過翻船大扭的經驗過。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好像年輕的時候扭到腳踝,似乎特別容易復原;人到一定年紀後扭到腳踝,似乎都要休息個好幾個禮拜會痊癒。
這時候往往會有感:「我真的老了呀。」 那究竟老了之後,除了口袋變深、腰圍變粗以外,還有什麼東西改變了呢?
答案就是我們腳踝的「本體感覺」有所退化。
那麼本體感覺是什麼?又要如何提升?之後我們會再另闢一篇獨立文章,這邊就簡單帶過。
本體感覺,就是像是現在很夯的自動駕駛汽車上面的感應器,感應器越多能夠提供給車用人工智慧演算法更豐富的數據去做更好的方向判斷。
而人體往往隨著年紀漸增,在不刻意訓練維持本體感覺訓練的情況下,本體覺通常是越來越差,當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後,足部上面的感應器就無法提供足夠且正確的資訊給我們的大腦,大腦也就沒有辦法在危機發生時(扭到), 提供最精準正確的資訊給予腳踝周邊的肌肉、去作出保護性功能的收縮。
所以扭傷的程度會比年輕時要大,造成的發炎也會需要更久的時間才能去消退。
因此本文會建議在出現以下兩個狀況下,代表你的本體感覺正在消退中,請立刻上網搜尋「腳踝本體感覺訓練」相關影片,去迅速強化被忽略的本體感覺:
- 觀察鞋跟有明顯歪斜時。
- 腳踝感覺鬆弛容易反覆輕微扭傷。
因素四:步態異常
過程中我們會去評估步伐寬度、步長、速度、軀幹傾斜與否,以及手臂擺盪幅度諸多等細節。
步態有關的問題又可以大致分類如下:
- 神經疾病︰中風、帕金森氏症、小腦病變、脊髓及周邊神經疾病。
- 肌肉骨骼疾病︰肌少症、關節炎、骨質疏鬆、脊椎病變、足部外傷。
- 心肺疾病:心臟衰竭、姿態性低血壓、貧血。
- 心理因素︰沮喪、焦慮、睡眠障礙、害怕跌倒。
- 其他生理因素︰視力、聽力、感覺系統的出現退化。
但是以上分類就是僅供讀者參考,是如果有步態異常可能會有相關的幾種可能。
如果把目光重新放回足部的話,會有以下兩種狀況。
- 鴨子走路—此時有可能會是大腿臀部肉、髖關節疾病、足部關節卡住受限。
- 拖地走路—通常足部受到外傷或坐骨神經痛。
以上出現兩種狀況,都是屬於需要立刻諮詢物理治療師或是復健科醫師,通常進入此階段代表問題已經衍生到一定程度嚴重性,不宜再拖。
小結:重點整理
最後文章為大家小結,四大項、八大點足部不適的可能症狀:
❶ 壓力不平衡
- 坐姿時發現重量習慣放在其中一側 。
- 鞋底磨損其中一隻鞋子特別嚴重。
❷ 單點壓力過度累積
- 早上起床時發現腳踝腳底有點緊繃不順。
- 前一天運動後覺得小腿特別緊繃時。
❸ 抵抗外力能力不足
- 觀察鞋跟有明顯歪斜時。
- 腳踝感覺鬆弛容易反覆輕微扭傷。
❹ 步態異常
- 鴨子走路—此時有可能會是大腿臀部肉、髖關節疾病、足部關節卡住受限。
- 拖地走路—通常足部受到外傷或坐骨神經痛。
此四大項為筆者多年臨床經驗處理足部問題時,經過問診分析、多次治療後彙整出的幾項很重要的經驗。
只要一出現上述狀況,甚至可能同時有多項同時出現,往往會讓當事人心生恐慌。但現在只要依照本文分類,出現症狀可以回推背後的可能原因,知道原因後就能尋找相關資訊,讓自己更積極有效的把關自己的足部健康,遠離疾病。
【好課推薦】按摩槍、按摩球買了不會用? 治療師放鬆教學工作坊
時間/地點:
112/08/19(六) 14:00-16:30
社會創新實驗中心 208 教室(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 99 號 106 教室)
- 價格:
【早鳥優惠價】$1,500/人 ; 即日起-07/19
【雙人優惠價】$1,500/人 ; 即日起-08/04
【一般個人價】$1,860/人 ; 即日起-08/04
米蔚健康團隊 / 聯絡米蔚
醫療專業的米蔚,讓醫事人員能發揮專業價值,協助職場上班族調整生活小細節,邁向身心健康的幸福人生。
圖片來源
unsplash、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