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蔚 MIDWAY | .
健康影音文章
VIDEOS & ARTICLES

你有「拖延症」嗎?5種拖延型態與核心信念,其實為人生帶來不少好處

天啊,我又趕在最後一刻才開始動作了,不行,我又再拖延了,這樣真不好,我下次一定要再提早……。或是你身邊是否有一個拖延的朋友,任務總是不按時完成。 不瞞您說,我就是那個常常到最後一刻才動作的人,雖然最後都有達到成果,但而往往因為需要和他人協作的關係,而他人的催促,總是讓我感到壓力和緊張。 直到我遇到我學NLP和催眠的老師有一次在臉書上的分享: 拖延常常是有更重要跟更有趣的事要做,所以,真的不用這樣自責。

價值觀重新排序一下,問問 NLP 的三句黃金問句:

  • 你要什麼?
  • 你正在得到什麼?
  • 你還可以做些什麼,好幫助你得到你想要?

你很好,別讓自己用社會建構指責自己。

做完這個練習的我,彷彿人生獲得很大的救贖!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用NLP的三個問句,以不同觀點談談「拖延」是甚麼,其實習慣性拖延的背後,有很強的心理動機,也有其正向意圖。

什麼?拖延也有好處嗎?

對的,拖延也許和我們想的不一樣,也許我們能和他當好朋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拖延是什麼。

拖延的五種型態與核心信念:

型態一:害怕失敗型 ── 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

核心信念:因為恐懼失敗,所以用拖延保持完美

這樣就不用面對面臨結果要發布時的恐懼!

不去做某件事就好像那件事永遠沒有開始,也永遠沒有失敗

通常這類型的人常伴隨著人生重大的挫折!

解法:不妨先去思考,那我最糟糕的情況是甚麼吧?!
人會行動的方程式:一定是做這件事的好處>付出的代價

而一但想到付出的代價是失敗,這便是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

從完美主義到用成長心態去看待事物和自己。

我們要想其實沒有所謂的失敗,這些都是回饋!而應該對這些回饋,感到興奮。因為所有的回饋都是為了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在條件都成熟的情況下,就會看到結果。若少了嘗試,才會真的看不到結果!

想想我們遺憾的事,往往都是我們「沒有做的」,而非做了後悔的!

型態二:害怕成功型 ── 迎接拖延,告別成功的內疚者

核心信念:用拖延抵抗文化壓力,逃避成功

你有聽過「我認真起來,連我自己都害怕!」但你害怕認真嗎?

迴避成功的兩大原因:代價過高vs.我不配

原因一: 成功需要付出代價過高

有的人擔心成功需要付出太多,遠遠超過了他們所能承受的程度。因為致力於成功需要付出很多時間和努力,犧牲很多休閒的時間,於是他們認為還是在舒適圈裡比較舒服。

甚至有些時候看到電視上成功人士家庭都不幸福、常常以離婚收場等等的新聞,更強化了自己成功是會要付出巨額代價才能得到的信念!

他們認為成功會讓把他們推到聚光燈下,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攻擊和挑釁。他們感到自己還不夠強大,無法還擊。

通過拖延,他們降低了成功的機會,給了自己一個緩衝,好讓自己不陷入忙亂的生活或者不被眾人注目。

原因二:我不值得:總有人受傷
有的人通過拖延來逃避成功,是為了避免別人或自己受到傷害。

俗話說的好:「樹大招風」,獲得成功另外一方面也代表了,會被別人放大檢視,甚至攻擊!

他們害怕由於兢爭勝出後被指責或給予其他評價,害怕競爭中的失敗者懷恨在心、害怕破壞關係。

拖延企圖逃避的不是某個任務,而是由這個任務引發的某種感受。你逃避的不是成功本身,而是當你成功後被注目時可能受到的貶低和攻擊,你感到這些貶低和攻擊會挫傷你的自尊。

總結:這類型的人會過於在意他人的感受,而採用迴避討好策略。
解法:對自我價值觀的認同,到底我要的是什麼?

行動的方程式:一定是做這件事的好處>付出的代價。

人的行動,一定會遵照自己的環境生態圈,例如:認定好家人是重要的,這時違背付出家庭代價的成功,就不會是成功。所以如果我們把家庭的成功野放進去你對成功價值觀的自我認同呢?這時候也許事情就有不同的轉機!

另外若是另一種原因,當有人評價你時,就需要去辨別那些貶低和攻擊的原因,如果是由於你自身的能力不足所致,那就用成長心態去對待,一切都是回饋;但如果是他人出於某種目的故意傷害或操控你,那你大可不必為了他人來懲罰自己。

這有助於你自我價值感的提升,逐漸不再害怕成功。

型態三:反抗權威型 ── 打破規則的叛逆者

核心信念:用拖延爭取主控權 ,拖延是一種獨立宣言

拖延對於他們來說,是對權力的爭奪,是人民的法槌!對被控制的不滿,對控制者的攻擊和報復。

這類型很可能跟家庭帶來的影響有關,又或者是太在意外在的看法,而導致我需要打破規則來樹立自主。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常常這些規範的控制,而當自主被剝奪時,產生的憤怒會讓你從內心產生抗拒行為,進而產生拖延,這種抗拒可能會延伸到你對待「權威」(家人,老師,領導,長輩等)的態度。

你對被控制的感受非常敏感,一旦感到被控制,你可能會對原本感興趣的事物立馬變得不感興趣。這時你可能模糊了想做的事和想要擺脫控制做某事的界限。很可能兩者會有重合,在意識中劃上等號,而會本能的產生抗拒,變得拖延和不合作。

解法:你可以用黃金問句想一想,我想要的是什麼?

如果沒有權威的指令,如果沒有外在的約束和束縛,你是否會喜歡你做的這件事。去找尋內在的動機,而不管這件事是否會滿足父母或權威外在的期待。

尋找到做某事的內在動機,是慣性拖延的人轉變的契機。

至於剩下兩種,分別是害怕分離型害怕親近型

這部分分別是有分離焦慮:不甘寂寞

另外一種是害怕親近:太親近讓人不自在

有興趣的夥伴可以參考延伸閱讀:拖延心理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1674

另外科學家發現,拖延可能是天生的。Arvey, Rotundo,Johnson與McGue(2003)研究發現,拖延存在基因遺傳性。

你會想說,為什麼人演化,要保留這樣的基因? 其實以生物多樣性來看的話,這些都是為了更大的整體!

現代社會普遍的價值觀認為,就是要激進,創新,改變,然而人類其實在改變的過程中,也是做了很多的試錯,所以如果沒有這樣「慢活」的人,很有可能我們一次走太快,而做錯了演化上的重大決策!

最後用 NLP 的三句黃金問句做個總結:
你要什麼?(自我認同)

你正在得到什麼?(價值觀/能力)

你還可以做些什麼,好幫助你得到你想要?(行為)

當我們又拖延時,不妨先問問自己這幾個問題,也許拖延就不會是問題,而是 一種提醒與驗證我們前進的好朋友!

圖片來源

photo from freepik

想要收到最新消息,歡迎按讚臉書:
加入社群,一起討論健康知識:
覺得內容很棒,可以分享給好友:

有健康問題要找米蔚協助嗎 ?

Scroll to Top

參與遠傳電信母親節活動
限量贈送健康諮詢!

多元整合式的健康促進資源

模組化課程與各式動機促進素材

• 跨專業主題並結合整合式健康合作資源

企業規劃健康促進常有勞工四大計畫或各類主題需求,各主題與講師的溝通常花費較多時間,米蔚累積各式模組化課程資料庫,能有效率提供整合式規劃服務;除了課程外,米蔚提供各主題健康促進素材,在有需求時可建置專屬頁面讓企業陪伴員工培養健康意識,進而引起促進健康的有效行為!

服務人員熱忱且品質穩定

從遴選、培訓、管理維持優質服務

• 服務人員遴選與學習歷程系統

健促課程與活動中可能有講師、助教、駐場服務人員、文案撰寫、各活動關卡引導等性質不同的任務,每種任務所需具備的特質與能力都有所不同,招募特質、興趣、實務經驗背景相符的夥伴,並提供持續成長、精進的學習歷程系統,是米蔚在健促課程與活動服務品質穩定的關鍵。

策略性改善員工健康問題

目標導向的健促製課流程與創新企劃

員工健康問題改善需要從目標來訂定策略,在需求訪談或實際探訪後透過以下方式來協助企業改善同仁健康問題:

• 職場健康促進互動課程

設計互動、貼近的故事引起同仁對於健康的意識,並精準透過實作學習能實際在生活中能應用的技巧與步驟!

• 職場健康促進活動方案

策略性規劃各種服務組合,可能會有但不限於講座、工作坊、闖關活動、駐場服務、健康影音文章、遠距諮詢、沈浸式互動、各式軟體等,各種目標需求也持續規格化累積,讓企業討論時能有框架來降低溝通成本,也能彈性調整內容,符合企業運作導入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