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的語言發展是否慢了?本篇介紹3~6歲的兒童語言發展歷程,分享給您:什麼狀況下不用擔心太多、什麼時候又該特別注意。
看著孩子逐漸會講話,開始和同伴一起玩,但是……明明是件開心的事情,但卻常常遇到孩子表達不清楚、玩到吵架的情形發生;又或是父母注意到,孩子沒辦法正確的表達需求,不僅想到,小朋友的發展是不是慢了?
您也有這樣的煩惱嗎?本篇文章以兒童語言發展的歷程,分享給您:本篇介紹3~6歲的兒童語言發展歷程,分享給您:什麼狀況下不用擔心太多、什麼時候又該特別注意。
3~6歲的語言發展,父母需要特別注意
其實,當孩子處在3~6歲的階段,相比0~3歲時,更容易經歷「環境」間的轉換,像是學校、公園、超市等等;也有更多的機會與時間去觀察其他人的動作、言語、表情,以及口語溝通時的各項意涵。
因此,這段期間內孩子所學習的來源及相對應的內容也更加多元,而幫助孩子梳理脈絡,把關各項資訊的輸入,也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這階段的語言發展,除了一般溝通中的理解與表達外,人際互動、對世界的常識與認知,以及在溝通對話時,文字以外的類推歸納等等,都是家長需要注意與引導的地方。
以下將列出在不同階段裡,孩子應出現的表達溝通能力,若孩子有多項能力沒有在該年齡層發展出來,則可參考文末的小提醒,多加留意孩子的語言狀況。
三歲到三歲半孩子的語言發展
已經會使用簡單的句子敘述,也發展了一些其他的能力,例如:
- 使用否定命令句,例如「不要走」、「不要拿」等等。
- 詢問更清楚的訊息,例如會說,「什麼時候?」、「這是誰?」等等。
- 回答問句,例如「這是誰的?」、「在哪裡?」等等。
- 表示道歉,像是做錯事時說「對不起」。
- 詞彙量約1000左右。
三歲半到四歲孩子的語言發展
敘述誰在哪裡做什麼,同時這個階段的孩子子也會:
- 解釋簡單圖畫,例如,「大野狼要吃小綿羊」、「媽媽去超市買牛奶」等等。
- 根據物品特徵分類玩具,例如車子放一區、積木放一區。
- 有順序的說明兩件事情,例如「我要吃餅乾,然後出去玩」。
- 了解常見的相反詞、時間副詞與方位詞,例如: 軟硬、亮暗、現在、等一下、外面、裡面、上面、下面等等。
- 理解簡單的交通規則及遊戲規則,如紅燈停,綠燈行、拿到第一名就是獲勝等等。
四歲到四歲半孩子的語言發展
使用包含連接詞的長句子,同時孩子也會:
- 更常使用「為什麼?」、「怎麼了?」等要求資訊之問句。
- 唱完一首完整的兒歌,且歌詞及聲調接近原曲。
- 區分相同或不同的形狀如圓形、三角形,還有符號,例如:ABC、ㄅㄆㄇ,以及常見商標如7-11、麥當勞等等。
- 在遊戲中稱讚或批評別的小朋友的行為,例如:「你犯規,不可以這樣」、「這樣不公平、我也要」、「哇!好厲害啊飛好高」等等。
- 開始嘗試使用連接詞敘,述如「因為下雨、所以她淋濕了」、「如果我乖乖,就可以拿貼紙」等等。
- 用常見的形容詞做描述,例如「長頸鹿高高的,牠脖子好長」、「小豬吃很多,牠很胖」等等。
四歲半到五歲孩子的語言發展
會有順序性的用長短句交錯敘述事情,同時他也會:
- 使用更多常見的相反詞如「多/少」、「大/小」、「來/去」、「開/關」。
- 懂得安慰同伴,如拍拍人家,或者說「不要哭了」、「不要難過了,玩具給你」等等。
- 和同伴用口語討論要玩什麼,例如「你要不要一起玩積木?」「不要,我要玩車子」等等。
- 開始假裝寫字,或者自創新字。
- 聽句子後,依照描述排序4~6張有因果順序的故事圖卡
五歲到五歲半孩子的語言發展
不看圖片敘述自身經驗,同時他還會:
- 說出物體的用途如:「帽子是戴在頭上的,可以擋太陽」。
- 說出物體的質地成分如: 「箱子是紙做的」、「椅子是木頭做的」。
- 區分較抽象的概念如「最接近」、「最遠」、「整個」、「一半」等等。
- 區分出一般同學與好朋友,例如說出「XXX是我的好朋友」。
- 遊戲中會遵守公平及規則
- 敘述自身經驗,例如:「我午餐吃了咖哩飯和玉米濃湯」、「我爸爸上次帶我到遊樂園玩碰碰車」等等。
- 對方聽不懂的時候會重述,但不太會加入其他訊息或做調整
五歲半到六歲孩子的語言發展
單純用口語討論事情,另外他也會:
- 在與對方對看過,確認過眼神才開起話題。
- 很流利地以句子表達,例如:「我肚子餓了,我想吃棒棒糖,可是媽媽說吃糖會蛀牙,不讓我吃」。
- 瞭解常見的量詞如:「一張」、「一顆」、「一本」、「一盒」等等。
- 在學習過後,認得一些簡單的國字與注音符號。
- 和朋友講秘密,不告訴其他人。
- 回應需類推前後關係的問題如:「太陽很大,天氣很?」「他在哭,他覺得?」
- 在玩遊戲時說出自己創造的規則,或重述該遊戲的常見規則。
- 看圖敘述聽過的故事,如三隻小豬、小紅帽、龜兔賽跑等等。
語言治療師的小提醒
如果孩子在上面的列表中,發展出的能力較為落後,例如將滿五歲時,表現出的能力多為四歲到四歲半;且四歲半到五歲區間中發展出的能力小於兩項,就建議可洽詢各大醫院的復健科醫師、語言治療師,進行進一步諮詢與評估。
圖片來源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