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切構造都是完美無缺的,你的身體清楚明白,此刻你需要什麼,而對於食物的渴望與感受,正是反應出了你此刻的心情。 食物提供的不僅是我們身體的能量水平,讓你更加精力充沛,更多的是提供給我們「更好的感覺」。
【職場減重減脂專題目錄】
1.肥胖,是精神上的警訊
2.控制你的情緒而非你的體重
3.直指腸道核心做好與食慾的關係
4.食物背後所可能的情緒表現
洋芋片、餅乾:壓力需要紓壓
辛辣食物:生活苦悶
咖啡:自我懷疑
碳水化合物、甜食:容易沮喪
5.小結:做自己飲食的真正主人
6.米蔚健康團隊 / 聯絡米蔚
肥胖是精神上面出了警訊?
人的一切構造都是完美無缺的,你的身體清楚明白,此刻你需要什麼,而對於食物的渴望與感受,正是反應出了你此刻的心情。
食物提供的不僅是我們身體的能量水平,讓你更加精力充沛,更多的是提供給我們「更好的感覺」。
當人們心情好的時候,食慾會更加旺盛,像是跟著好友或是伴侶開心出門時,吃東西會讓你擁有更多幸福感;而倘若此刻的你,正感覺緊張、焦慮、煩惱時,胃部的翻騰與糾結,將讓你完全失去了食慾。
腸道的感覺,往往更直指我們內在的核心情緒
無論何時,我們那麼想吃東西,通常也是想獲得「美好的感受」有關,然而一旦想獲得美好感受的開關失去理智後,我們就會變得過度攝取食物,而導致肥胖的發生。
在加拿大某大學教授,曾針對100位大學生做了調查,讓學生們想像自己正處於22種情緒狀況,在當下的情緒中,他們會想吃什麼樣的食物,
食物種類包含酸甜苦辣鹹,液體或是固體,還有綿密或是脆口等等食物,研究發現, 當人們感受到「愛」和「幸福」時會引發對甜食的渴望;而感受「焦慮」時,人們則會更渴望零食,
從中我們了解到──類似的食物通常都指引著相同的情緒。(1)
控制你的情緒而非你的體重
當你發現到這點時,你便會更加了解到,往往驅使我們去吃東西的行為,並不是我們身體真正感覺到餓,而是「我想」吃那樣東西。
你是否有過跟食慾拔河的經驗?看著眼前的薯條、蛋糕或是你特別喜愛的食物,你的身體似乎告訴你說「我好想吃它」,但你的大腦卻拉扯的說,「不行!你已經過重,不能再吃了」。
或是「不行,你血脂爆表了,不能再吃了!」但你的身體還是說,「我要吃,我現在就要吃!」
越加的抗拒,往往越難以抵擋當下的慾望,不僅每次會加深下次對食物的強烈渴望,在進食的當下,也把潛意識當中的罪惡感加諸在食物當中,如此反覆循環,讓控制體重變得越來越遙遠!又或是一旦停止控制之後,很快就復胖了。
直指腸道核心做好與食慾的關係
所以想要控制體重的你,不是想辦法學習多少營養課程,計算今天吃了多少熱量,強烈抑制自己的身體直覺,用一條繩子綁住自己,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而是好好跟靜下心,平靜並且理解自己此刻的情緒感受。
首先你需要先面對你的情緒,可能關於你的工作、家庭、朋友、金錢、感情、健康等等。
食物本身所富有的醣類、脂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等,具有天然能夠調節身體能量的魔力。
因為每個食物的組成成分都不同,再加上經過不同組合、不同烹調方式,變成製造出不同的口感、不同的香氣,因此所帶出來的代表情緒也不一樣。
像是有些食物可以讓你感受到放鬆,有些食物會讓你感受到興奮,而有些食物,則是讓你感受到安全。
食物背後所代表的情緒表現
這邊舉幾個生活當中,大家可能比較常遇到的食物,在食物背後可能隱藏的情緒表現:
洋芋片、餅乾:
此刻的你可能正面臨一些壓力或煩惱,需要脆口性的食物作為管道的抒發,建議可以試著放鬆心情,或是尋找其他喜歡的紓壓管道。
可替代的食物:沙拉蔬菜棒。
辛辣食物:
在生活當中可能想要有一些刺激感,由於生活當中的苦悶、沮喪或缺乏娛樂;進而將想要的興奮感受轉到食物上。
這時就會容易攝取過多的加工食品,或是口味過重的食物,建議可以安排一些讓你感受到興奮或是有趣的活動。
可替代性的食物:涼拌小菜。
咖啡:
此刻的你,正做著內心並不這麼情願的事,但由於責任所需,或者是經濟壓力,迫使此刻的你必須要面對現在的處境,所以你需要咖啡,來試圖提振自己的活力。
這類的人們通常很聰明,他們清楚明白自己要什麼,但由於對自己的懷疑與恐懼,阻礙了他們對於自己更進一步的探索。
建議靜下心來,遵循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專注尋找對自己有意義的人生目標,你會清楚明白,屬於你的目標,會誘使你產生源源不絕的動力,也會令你著迷,並且真正的讓你從財務問題解脫出來。
可替代的食物:富含色胺酸的食物(乳酪、巧克力)。
碳水化合物、甜食:
代表此刻的你可能腦中的血清素很低,需要食物來平和能量,你可以藉由運動來提升此刻身體的血清素水平,日常也要睡眠充足,多曬太陽,避免過度節食,並減少酒精跟藥物的攝取
可替代食物:攝取富含維生素B6的食物(牛奶、鮭魚、雞蛋、香蕉)。
小結:做自己飲食的真正主人
從今天開始,理解你的食慾,找到內心真正想告訴你的底層情緒,運用溫柔且合適的安撫方式,讓自己從無法自拔的食慾當中解脫,做自己飲食的真正主人。
你可以更自由調配自己的身體能量,也更能夠在生活當中輕鬆自在。
未來,我將會與大家分享更多食物背後的心理原因。
資料來源
- Bernard Lyman &James McCloskey (1989). Food Characteristics Thought Desirable During Various Imagined Emotion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Issue 2.Volume 123
圖片來源
unsplash
聯絡米蔚:
合作提案歡迎聯繁 : service@midwayforyou.com
編輯統籌:小虎文
參考資料:
1.Bernard Lyman &James McCloskey (1989). Food Characteristics Thought Desirable During Various Imagined Emotion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Issue 2.Volume 123
圖片來源:unsplash
了解作者
想要收到最新消息,歡迎按讚米蔚臉書:
米蔚Life & Health
加入米蔚社群,和大家一起討論健康知識:
米蔚健康討論群|生活化醫學知識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