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宅在家,你是不是也會上網亂買鞋呢?報復性消費之前,請先冷靜確認自己真正的需求吧!
「受主管指責可以含淚吞下,被客戶刁難你選擇接受人生苦短。可是!穿鞋的不適,卻會讓你寸步難行,一刻都受不了……」
匆匆打開鞋櫃,赫然發現自己有許多塵封已久的鞋子,當初衝動消費蒙蔽了雙眼,好在長時間風化後已不能再穿,終於有個合理藉口能忍痛丟棄。
大家應該知道全球每年耗去大量資源在鞋子生產上,造成的汙染及碳排放已經讓許多品牌及新創公司開始投入環保鞋製作。
而對我們這些一般消費者而言,選擇適合的鞋子,將會是入門檻最低、最有效益的環保表現。
買鞋之前,你需要認識自己的腳
不知道你有沒有觀察過自己走路時,最先接觸地面的是什麼部位呢?通常來說,走路會以腳跟先著地,隨著重心向前,體重會壓在腳底外側,等到達腳趾後再推開地面跨出下一步。
然而,每個人的走路習慣、關節狀態、肌力表現與足弓狀況都不一樣,我們先以相對容易自我檢查的足弓來確認。
要確認足弓,有兩個不需他人協助的辦法:
- 腳底拓印:
準備張長一點的白紙,將腳底沾濕或塗滿顏料,自然的從紙張上走過,你就獲得了腳底拓印。可以與右圖對照看看自己比較像哪一種狀態。 - 鞋底檢查:
準備幾雙近期常穿的鞋子,觀察鞋底磨損區域與圖片中做對照。
了解自己的足弓狀態,在選鞋時會更能有個方向。像是足弓較高者,可以選擇避震效果較好的鞋款,以緩解足部壓力;針對足弓低者,則需以穩定性為優先考量,也可依專業意見參考適合的鞋墊。
選鞋的5大判斷標準
1. 長度尺寸
小時候買鞋子,你應該也有被教導說,要買大一點,以免經常要換新鞋,因此踢鞋子的遊戲油然而生。
可是當鞋子明顯大於腳的尺寸,腳就會在空間中飄移,使得我們需額外出力、抓個角度,讓腳不會掉出來,導致衍生出不自然的行走模式。
究竟鞋子的長度該怎麼拿捏呢?比較好的方式應為腳跟貼合鞋子,測量最長的腳趾與鞋尖中的距離為一個手指的寬度;這與腳頂到前方,要可以剛好放一跟手指在後側不同,可以有效避免前方預留空間造成的落差。
2. 寬度尺寸
楦頭寬度往往是亞洲人的痛,相較於歐美人士而言,亞洲人種的腳相對較寬。
如果買的鞋子較窄,可能出現腳趾疊疊樂或足弓擠壓的狀況,久而久之不只會讓腳部不適,甚至向上影響到膝蓋、髖關節、全身動作表現。
建議大家可以在「下午時」到現場試穿,確保自己的腳趾在鞋中活動自如,腳趾根部的內外側骨頭,也不會被壓迫到紅腫疼痛。
3. 三段功能
- 前段:
在走路時,會有一段腳趾推進的動作,因此鞋子前1/3處需能夠凹折。
如果鞋子太硬而無法凹折,會讓腳趾推進效率降低,甚至使得足底筋膜不適。
建議大家買鞋時,經過店家同意後拿起來折看看,除了確定有凹折空間外,穿上鞋後也需比對一下折痕處是否與自己的腳趾根部對齊,畢竟每間廠商的模板不一,不一定與自己的狀態契合。
- 中段:
在行走時,從腳跟受力到腳趾推進間,會有一段腳板旋轉的期間。
因此若鞋子中段過硬,則會使腳踝角度增加,容易造成受傷;但若中段過軟,會使行走中的壓力直接被足底筋膜吸收。
建議大家選擇鞋子時,可以扭轉鞋身以確認是否有足夠支持度及彈性。
- 後段:
在行走時,最好的步態姿勢是腳跟著地,因此鞋跟的支持度很重要。
大家應該要避免過軟的鞋跟,來減少小腿緊繃及足跟痛的狀況。建議大家購買時,可以捏一捏足跟處,看看是否容易變形;試穿時感受一下腳跟的包覆度是否完整。
4. 鞋底高度
考量多數人的腳後側較為緊繃,若穿著完全平底的鞋子,會使小腿後側一直呈現拉緊,造成痠痛。
因此建議大家挑選後跟墊略高於前側的鞋款;但最好還是藉由運動、伸展使肌肉保持在良好彈性的狀態。
5. 內側支撐
足弓支撐的設計已被普遍考慮於各種鞋款中,除了在行走時給予很好的支持外,在維持站姿時,若內側懸空也會感到壓力、疼痛。
建議大家選鞋子時可以留意內側支撐是否有契合腳部狀態,有沒有需要額外加墊,以避免小腿前後側、足底疼痛。
買鞋的聰明秘訣:試穿為唯一正解
市面上鞋子百百種,真正適合自己的還是穿了才知道。以上建議供你參考,讓我們都能成為聰明消費者,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鞋款。
如果你已經有腳部疼痛的狀況,還是要先跟自己的治療師討論、確認過,才能獲得最有效的幫助唷!
疫情宅在家,你是不是也會上網亂買鞋呢?報復性消費之前,請先冷靜確認自己真正的需求吧!
圖片來源
freepik、米蔚健康專業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