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媽媽,像是美髮師、常搬重物者或上班族,甚至男性都可能患有媽媽手,只要會長時間使用手腕的職業都可能是好發族群。
每次家族聚餐,號稱「神廚」的老陳,總是包辦滿桌的菜,他燒的一手好菜在家族間眾所皆知,所以每次大家都很期待來老陳家玩,可是每個月這麼賣力的結果……
聚餐的兩日後,老陳的手腕開始疼痛了起來!連拿手機都有困難、會感到「刺刺的」,老陳跟太太只好到醫院尋求幫助。經醫師診斷,原來是得到「媽媽手」太太也很驚訝,因為她一直以為「媽媽手」是女性的專利,沒想到事實上男性也會得。
什麼是媽媽手?
媽媽手在學名上又稱為「狄奎凡氏症(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通常是大拇指手腕側的位置會感到疼痛,原因是拇指和手腕處的「外展拇長肌」和「伸姆短肌」兩條肌腱在骨頭上長期摩擦,導致腱鞘腫脹、增厚,影響到手腕和拇指的活動,嚴重時可能導致肌腱沾黏,使大拇指和手腕活動程度受限。
誰容易得到媽媽手?
最常見的是新手媽媽,因為她們還在學習如何正確抱嬰兒,若姿勢不對很容易過度彎曲手腕,導致肌腱被擠壓,最後引起發炎和疼痛。
除了媽媽,像是美髮師、常搬重物者或上班族,甚至男性都可能患有媽媽手,只要會長時間使用手腕的職業都可能是好發族群。
注意了!得到「媽媽手」的症狀
- 靠近拇指手腕處,感到劇烈或持續增加疼痛,會有無力的感覺。(早上起床時更明顯)
- 向上延伸到手臂的位置,出現緊繃、局部腫狀等現象,在手腕拇指側也可能發現明顯腫脹。
- 需要手腕和手扭轉、或是用拇指抓握(反覆伸直、屈曲)都會感到疼痛。(例如:扭毛巾、寫字。)
- 活動手指時可能會感覺卡卡的,或因為太痛而難以活動。
簡易檢測法,一起來看看!
- 利用其他四指將大拇指包住握拳,拳心向上且手臂伸直,將手腕往小指方向向下拉,拉扯拇指手腕側的肌腱,如果覺得非常疼痛,就表示肌鍵可能已經發炎了,但還是需要專業人員的診斷。
- 也可以請醫師用超音波檢查,看手部的肌鍵有沒有發炎。
復健三招,治好「媽媽手」
1. 腕部伸展運動
手向前伸直,用四指將姆指包在中間,拳心朝上,慢慢將手往下壓,朝小拇指方向牽拉,感受手腕拇指側緊緊的感覺,維持15秒,重複10次,做3-5回。
2. 增加手腕關節活動度
將另一手壓在患側手掌骨上,患側手的拇指依序朝「上、內、外」方向活動,每個方向做10次,注意過程中手腕應該避免有疼痛的感覺。
3. 姆指肌力訓練
可以利用橡皮筋套在姆指和食指上,試著將大姆指往外、往上的方向打開,去訓練兩條外展姆長肌和伸姆短肌。
都學起來了嗎?媽媽手不只有媽媽會得(聽起來媽媽很辛苦),如果自己在家檢測有「媽媽手」的症狀,還是要盡快去醫院看診。
圖片來源
freepik、米蔚健康專業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