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聽過《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嗎?作者岸見一郎是一位哲學家,這本書藉由對話小說的形式,闡述了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個體心理學的精隨。今天我們就要來淺談,在所有的人際關係裡,也許我們都需要一點──「被討厭的勇氣」。
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仔細回想一下,生活中的煩惱,是不是幾乎都跟人際關係有關呢?
我們生活在「社會」裡需要有他人的存在,如果要除去所有的煩惱,就只能獨自一人存活在宇宙中;可是同樣都需要有「人」,才有比較孤獨的概念,也才會理解孤獨。所以阿德勒提出「人類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那我們是不是也有討厭自己的感受過呢?
阿德勒提出了另外一部分叫做「自卑感」,指的是對自己價值感的判斷,人從無能為力的狀態來到世上,為了擺脫這種無力的狀態,會有普遍的需求與慾望,阿德勒稱為「追求卓越」。
若是在這過程中失去了對價值感的判斷,則會出現自卑情結,但是其實就連「自卑感」這件事都是「主觀的詮釋」,而非基於「客觀的事實」。
「追求卓越」指的並非是你贏我輸的競爭思維,而是一種互利共贏的「雙贏思維」,這也在另本著作《與成功有約》有深入的描述,有機會再分享給大家。
備註:NLP裡頭也常常要區分,何謂「主觀的詮釋」和「客觀的描述」。關於這部分有興趣的夥伴可以參考其他文章。
無法認同自己「價值」的人,常常都是因為害怕會破壞「人際關係」,而先選擇否定了自己。這也是為什麼阿德勒會提出:人要活出自己的價值,就要認同自己,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也就是完全接納自己的每個部分。
所以,當我們能先從個體的「接納自我」,就能到下一步「信任他人」做好課題分離,最後到達「貢獻他人」切割分解自我與他人的議題。
「我們究竟是為了自己的人生而活,還是為了活在他人的期待呢?」
當我們在追尋外在指標:尋求認同、在意他人評價,到最後我們過的就是別人認為好的人生。阿德勒認為根本沒必要向他人尋求認同,尋求認同是教育下的影響。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而是為了自己而活。
特別是在亞洲國家長大的我們,可能從小父母就會希望我們好好讀書,如果成績好就會獲得好處,但想要追尋其他目的,父母可能就會提出「這都是為了你好」的另一種情緒勒索,確實出發點可能都是為了愛與保護,但這就會導致我們的人生,其實都在追尋「他人的評價」。
所以要區分是誰的課題,只要想:「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也許一切就會逐漸明朗。
就像父母或是老師,如果一直緊迫盯人,讓孩子只是照著他人的期待而活,當孩子有問題時,就不願意找師長商量事情,反而會適得其反。而且這也會將他人的功課,轉移到我們身上。
所以,關於自己的人生:我們應該「選擇自己所愛,也愛自己的選擇」。至於別人要對我們的選擇做出什麼評斷,那是別人的功課。
幸福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建立自我的新行為產生器
「心態健全的人,不會試圖改變對方,而是改變自己。」
首先要接受,一個人很難去改變另一個人,除非對方想要改變。世界其實很單純,只是人把世界變得複雜了,之所以有煩惱就是因為,我們主觀認定所產生,同樣一個事件,會因每個人立場不同,產生好壞之分,尊重每個人的觀點,別因為他人的功課自尋煩惱,因為只有「自己」才能解決自己的煩惱。
阿德勒心理學也否認「心理創傷」的存在,這從以往的決定論變成了目的論。
決定論認為人會因為過去的經驗、環境的因而導致現在的結果,但同樣的認同了就代表我們無法進入改變的框架。
目的論則是認為人是可以改變的,我們有這些結果的目的是甚麼?我不想要人際溝通,是因為過去的經驗有不好的結果。但我們只要改變框架變成:我的目的是想要有新的結果,我們就有改變的勇氣,就會產生新的行為。
所以一件事情是創傷還是經驗,會因定義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我們的幸福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因為幸福的決定權,掌握在我們手中。
這點其實也是我最認同的,我們是關注在那些我們無法改變的過去、事物或是他人,還是關注在我們能影響的「影響圈」來讓我們的人生更美好呢?
總結
應用這些觀點成為一個有「被討厭的勇氣」、也受人尊敬的人吧!
我覺得特別是在亞洲文化裡頭,特別強調群體的重要,造成期望大家喜歡的討好行為,慢慢的失去自我,也不了解自己為何不開心?其實,是把價值觀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上。
有智慧的貢獻,應該是了解自我後,去理解我能做出什麼貢獻。在《被討厭的勇氣》中,阿德勒給我很大的啟發。
然而認識自己,卻可能是需要花一輩子去實踐來達到的事。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