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蔚 MIDWAY | .
健康影音文章
VIDEOS & ARTICLES

我們都需要有「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決定權,掌握在我們手中!

你有聽過《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嗎?作者岸見一郎是一位哲學家,這本書藉由對話小說的形式,闡述了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個體心理學的精隨。今天我們就要來淺談,在所有的人際關係裡,也許我們都需要一點──「被討厭的勇氣」。

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仔細回想一下,生活中的煩惱,是不是幾乎都跟人際關係有關呢?


我們生活在「社會」裡需要有他人的存在,如果要除去所有的煩惱,就只能獨自一人存活在宇宙中;可是同樣都需要有「人」,才有比較孤獨的概念,也才會理解孤獨。所以阿德勒提出「人類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那我們是不是也有討厭自己的感受過呢?

阿德勒提出了另外一部分叫做「自卑感」,指的是對自己價值感的判斷,人從無能為力的狀態來到世上,為了擺脫這種無力的狀態,會有普遍的需求與慾望,阿德勒稱為「追求卓越」。

 

若是在這過程中失去了對價值感的判斷,則會出現自卑情結,但是其實就連「自卑感」這件事都是「主觀的詮釋」,而非基於「客觀的事實」。

 

「追求卓越」指的並非是你贏我輸的競爭思維,而是一種互利共贏的「雙贏思維」,這也在另本著作《與成功有約》有深入的描述,有機會再分享給大家。

 

備註:NLP裡頭也常常要區分,何謂「主觀的詮釋」和「客觀的描述」。關於這部分有興趣的夥伴可以參考其他文章。

 

無法認同自己「價值」的人,常常都是因為害怕會破壞「人際關係」,而先選擇否定了自己。這也是為什麼阿德勒會提出:人要活出自己的價值,就要認同自己,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也就是完全接納自己的每個部分。

 

所以,當我們能先從個體的「接納自我」,就能到下一步「信任他人」做好課題分離,最後到達「貢獻他人」切割分解自我與他人的議題。

 

「我們究竟是為了自己的人生而活,還是為了活在他人的期待呢?」

 

當我們在追尋外在指標:尋求認同、在意他人評價,到最後我們過的就是別人認為好的人生。阿德勒認為根本沒必要向他人尋求認同,尋求認同是教育下的影響。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而是為了自己而活。

 

特別是在亞洲國家長大的我們,可能從小父母就會希望我們好好讀書,如果成績好就會獲得好處,但想要追尋其他目的,父母可能就會提出「這都是為了你好」的另一種情緒勒索,確實出發點可能都是為了愛與保護,但這就會導致我們的人生,其實都在追尋「他人的評價」。


所以要區分是誰的課題,只要想:「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也許一切就會逐漸明朗。

 

就像父母或是老師,如果一直緊迫盯人,讓孩子只是照著他人的期待而活,當孩子有問題時,就不願意找師長商量事情,反而會適得其反。而且這也會將他人的功課,轉移到我們身上。

 

所以,關於自己的人生:我們應該「選擇自己所愛,也愛自己的選擇」。至於別人要對我們的選擇做出什麼評斷,那是別人的功課。

幸福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建立自我的新行為產生器

「心態健全的人,不會試圖改變對方,而是改變自己。」


首先要接受,一個人很難去改變另一個人,除非對方想要改變。世界其實很單純,只是人把世界變得複雜了,之所以有煩惱就是因為,我們主觀認定所產生,同樣一個事件,會因每個人立場不同,產生好壞之分,尊重每個人的觀點,別因為他人的功課自尋煩惱,因為只有「自己」才能解決自己的煩惱。

 

阿德勒心理學也否認「心理創傷」的存在,這從以往的決定論變成了目的論。

 

決定論認為人會因為過去的經驗、環境的因而導致現在的結果,但同樣的認同了就代表我們無法進入改變的框架。

 

目的論則是認為人是可以改變的,我們有這些結果的目的是甚麼?我不想要人際溝通,是因為過去的經驗有不好的結果。但我們只要改變框架變成:我的目的是想要有新的結果,我們就有改變的勇氣,就會產生新的行為。

 

所以一件事情是創傷還是經驗,會因定義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我們的幸福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因為幸福的決定權,掌握在我們手中。

 

這點其實也是我最認同的,我們是關注在那些我們無法改變的過去、事物或是他人,還是關注在我們能影響的「影響圈」來讓我們的人生更美好呢?

總結

應用這些觀點成為一個有「被討厭的勇氣」、也受人尊敬的人吧!

 

我覺得特別是在亞洲文化裡頭,特別強調群體的重要,造成期望大家喜歡的討好行為,慢慢的失去自我,也不了解自己為何不開心?其實,是把價值觀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上。

 

有智慧的貢獻,應該是了解自我後,去理解我能做出什麼貢獻。在《被討厭的勇氣》中,阿德勒給我很大的啟發。

 

然而認識自己,卻可能是需要花一輩子去實踐來達到的事。

圖片來源

unsplash

想要收到最新消息,歡迎按讚臉書:
加入社群,一起討論健康知識:
覺得內容很棒,可以分享給好友:

有健康問題要找米蔚協助嗎 ?

Scroll to Top

多元整合式的健康促進資源

模組化課程與各式動機促進素材

• 跨專業主題並結合整合式健康合作資源

企業規劃健康促進常有勞工四大計畫或各類主題需求,各主題與講師的溝通常花費較多時間,米蔚累積各式模組化課程資料庫,能有效率提供整合式規劃服務;除了課程外,米蔚提供各主題健康促進素材,在有需求時可建置專屬頁面讓企業陪伴員工培養健康意識,進而引起促進健康的有效行為!

服務人員熱忱且品質穩定

從遴選、培訓、管理維持優質服務

• 服務人員遴選與學習歷程系統

健促課程與活動中可能有講師、助教、駐場服務人員、文案撰寫、各活動關卡引導等性質不同的任務,每種任務所需具備的特質與能力都有所不同,招募特質、興趣、實務經驗背景相符的夥伴,並提供持續成長、精進的學習歷程系統,是米蔚在健促課程與活動服務品質穩定的關鍵。

策略性改善員工健康問題

目標導向的健促製課流程與創新企劃

員工健康問題改善需要從目標來訂定策略,在需求訪談或實際探訪後透過以下方式來協助企業改善同仁健康問題:

• 職場健康促進互動課程

設計互動、貼近的故事引起同仁對於健康的意識,並精準透過實作學習能實際在生活中能應用的技巧與步驟!

• 職場健康促進活動方案

策略性規劃各種服務組合,可能會有但不限於講座、工作坊、闖關活動、駐場服務、健康影音文章、遠距諮詢、沈浸式互動、各式軟體等,各種目標需求也持續規格化累積,讓企業討論時能有框架來降低溝通成本,也能彈性調整內容,符合企業運作導入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