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是兒童足部發展最快速的時候,儘早確認孩子的問題,就能儘早介入協助改善。那要注意什麼?才能促進孩子足弓發展,避免扁平足呢?
「孩子走路好像常常會跌倒、常常走一走就喊累,是什麼原因呢?」
「孩子的腳底好像很平,沒有足弓,是扁平足嗎?」
我的孩子是扁平足嗎?
其實,你知道嗎?嬰幼兒大多是扁平足。而臨床上又會把扁平足粗分為兩類:
一、柔軟型扁平足(功能性扁平足):
當孩子站立時,足弓像被壓扁而消失,但當孩子坐著或踮起腳尖時,又會看到足弓再次出現,這即所謂的功能性扁平足;是因為嬰幼兒的腳底皮下脂肪較厚,以及足部關節韌帶較鬆的關係。
在嬰幼兒時期是正常的,但若孩子到了8歲左右,或是出出現疼痛狀況,就需要注意了。
二、僵硬型扁平足(病理性扁平足):
相對於柔軟性扁平足(功能性扁平足),另一種少見的是僵硬型扁平足。
此種狀況骨頭的黏合或關節異常,導致足弓扁平,大多需要詳細評估,再視狀況評估是否需要開刀治療。
別怕,其實扁平足會……但!還是要注意這幾件事情
用了一個農場次標題,其實是想要吸引大家來了解扁平足與年紀的複雜因果關係。
3歲以前的孩子,基於上述功能性扁平足原因,幾乎都是扁平足。
2歲時,足弓開始發育,會如同上述說的,足弓就在坐站間若隱若現,似有似無。
5歲後,孩子步態趨於成人行走步態,影響足弓快速成長。因此大部分孩子足弓慢慢成形。另外也有許多學齡前的孩子出現扁平足狀況,沒有隨年紀恢復正常,直到青少年反而出現疼痛狀況。
學齡前是兒童足部發展最快速的時候,儘早確認孩子的問題,就能儘早介入協助改善。
我應該注意什麼?才能促進孩子足弓發展,避免扁平足呢?
1. 注意孩子的體重
許多研究證實,過重的體重學齡前兒童會有較高比例的扁平足,因為體重過重讓足部壓力增加。另外,必須要增加足部與地面的接觸面積,使得站立時足部能支撐體重。
2. 給予適度的赤足與大肢體活動時間
偶爾讓孩子嘗試走斜坡、在草地或是沙地行走。奔跑、跳躍各式的大肢體動作,都有助於足部肌肉出力,讓足部能夠隨著地形、動作出力抓握,促進足弓形成。
3. 避免讓孩子跪坐(w型坐姿)
研究證實,跪坐(w型坐姿)時髖關節與脛骨的不適當角度,會讓足部被擺放在扁平方向的角度,因此跪坐(w型坐姿)會是造成扁平足的可能原因,同時也會限制孩子的遊戲範圍,應避免孩子長期使用此姿勢遊戲。
促進足底肌肉發展的3個小遊戲,和孩子一起玩
1. 跳高氣球拍拍
可把氣球用線吊在距離孩子跳高後可以碰觸到的距離,讓孩子練習踮腳尖與跳高拍氣球。
2. 小心不要踩到狗大便
把紙牌散落在地上,可以加上情境,跟孩子說墊起腳,尖或是使用腳跟走過散落的紙牌,但不要碰到紙牌(紙牌可以當成炸彈或是狗大便以增加趣味性)。
讓孩子練習使用腳尖跟腳跟走路。
3. 腳底過山洞
請孩子想像足弓處是山洞,當車要開過去的時候,山洞必須拱起,才能讓車開過去。引導孩子做足弓提高的遊戲。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論是日常生活或是探索,居家行走或是跑步競賽,足部的發展與行走、動作能力、遊戲技巧等息息相關。
對於孩子扁平足狀況,我們必須了解、關心,但不需過度擔心。如果孩子真的出現疼痛或其他狀況時,建議先前往醫療院所進一步評估,以獲得相關醫的療協助喔!
圖片來源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