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每次孩子不回我話的時候,我也會感到非常生氣。如果如果常有這種狀況,你可能也不懂,為什麼自己對於孩子「聽不懂」這件事,感到如此生氣。 可以思考看看,也許是我們小時候與爸媽互動的經驗、或是其他自己過往的經驗,投射於現在與孩子的互動上,因此影響了自己現在的感受。
你是不是常常遇到以下這種狀況?
「寶貝,看就好了,不要碰喔!」感覺孩子沒有聽到,因此再加強語句:「就跟你說了不要碰!」然後下一秒,你一定知道,孩子終究是碰了!
這時真想拍拍孩子的肩,跟他說,「你媽媽在你身後,她現在看起來很火。」
這些讓人生氣又無奈的狀況,總是日複一日的發生嗎?
呼喊孩子吃飯、做事,孩子都像在千里之外沒有聽到;但如果要吃點心或去玩,總會通訊清晰跑第一。讓我們不禁想問──為什麼孩子總是聽不到我們說話?
為什麼我們說話,孩子好像沒在聽?
孩子有聽到我們說話嗎?
首先,必須排除生理的聽力問題。在臨床上有遇到很少數孩子,可能對某些頻率的聲音接收度較好,此部分需經專業評估後才能確認。
但如果確認孩子聽力沒有狀況,為什麼叫了還是沒有聽到呢?
我歸納有以下4個原因:
1. 孩子的聽覺注意力不佳
對於聽覺指令較不敏感,因此常常沒有好好注意、接收聽覺訊息。
2. 大人使用的辭彙過於抽象,或是使用語句過長
孩子有聽到,但因為語句中過多抽象詞彙,或因語句過於冗長,導致無法完整理解。
可以想像如果你會初級日文,但面對純日文的專業演講時,雖然可以聽懂關鍵字,但是無法掌握演講者所要傳遞的訊息。
3. 孩子有了慣性心態
總覺得「大人叫我,應該沒好事吧!」因此選擇充耳不聞。這時候家長應該花些時間,調整彼此的親子關係了。
4. 孩子的堅持度高
有些孩子專注度與堅持度較高,的確容易出現過於投入在自己手上事情,而忽略外在訊息的狀況。
那麼,我們該如何跟孩子說話?3個方法分享給你
1. 改變溝通習慣,不要總是遠遠的呼喊孩子
想想看,當別人從遠處叫你、不停催促卻又聽不太清楚時,會有什麼感覺呢?
2. 記得!與孩子互動時給予真切的眼神交流
甚至可與孩子處於同一視線水平。
3. 說話前先拍拍孩子,確定他有在注意後,再開始說話
這樣做會讓孩子更加感受到,我們很重視與他的對話。
當每次孩子不回我話的時候,我也會感到非常生氣。如果如果常有這種狀況,你可能也不懂,為什麼自己對於孩子「聽不懂」這件事,感到如此生氣。
可以思考看看,也許是我們小時候與爸媽互動的經驗、或是其他自己過往的經驗,投射於現在與孩子的互動上,因此影響了自己現在的感受。
每天的小改變,會造成大不同
當然,我們沒有辦法做到「每次」都如此慎重地看著他慢慢說,平常實在有太多要忙碌的事了!
但至少在有時間、餘力的範圍內,我們可以嘗試改變與孩子的互動模式。慢慢累積,相信孩子會發現你的改變,你也一定可以感受到孩子的不同。
孩子又沒聽你說話?現在開始,試試看這樣做
如果孩子又發生了「沒在聽」、「聽不懂」的狀況,我們可以告訴自己利用以下3種方法,找回彼此良好溝通的橋樑。
- 與其事後大吼大叫讓自己生氣,不如選擇走近孩子,好好溝通要討論的事。
- 與孩子說話時,確認他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後,才開始溝通內容。
- 如果孩子常常表現出有認真聽,但執行錯誤,試著把給孩子的內容再簡化。
圖片來源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