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情緒,你會很難理解他們為什麼這樣嗎?即使一開始想好聲好氣的說,但卻會因為效果不如預期,卻沒想到自己情緒高張、大吼大叫,但事後卻又後悔萬分!
「在幼兒園開始哭鬧著不要去,不管跟他說那裡很好玩、還可以交到很多好朋友,他都聽不進去,還是大哭大鬧……」
「帶孩子跟朋友見面,叫他打招呼,他卻非常退縮,不肯說話,甚至哭了。讓大人們很尷尬,只是打個招呼而已,是有多難說出口?……。」
「每次玩遊戲輸了,孩子都會很生氣,開始哭鬧、摔東西、尖叫,我怎麼安撫都沒有用。很難將情緒安撫下來……。」
面對孩子的情緒,你會很難理解他們為什麼這樣嗎?即使一開始想好聲好氣的說,但卻會因為效果不如預期,卻沒想到自己情緒高張、大吼大叫,但事後卻又後悔萬分!
你是否也曾經面對孩子的情緒感到不知所措呢?想想自己是否曾經有過-,家長常見的5大反應
1. 面對孩子情緒,你會高壓式回應?
「你再鬧給我試試看,要動手囉!」
「再不乖我就不愛你!」
這類的恐嚇、威脅話語,會讓孩子感到更焦慮、更沒安全感,情緒反而會更激動。如果孩子的特質是外顯型,通常會更大聲回應或放聲哭鬧,內向型的孩子則會更安靜與不安。
2. 面對孩子情緒,你會討好型回應
「你乖乖配合,不要生氣,等一下帶你買喜歡吃的餅乾或是玩具。」
用討好的方式迴避避免孩子有負面情緒,會讓他學到「會吵的小孩有糖吃」,以後就很容易用這種方式來達到目的。
3. 面對孩子情緒,你會說教型回應
「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嗎?你怎麼還……」
當孩子遇到挫折、難過時,家長沒有先梳理自己的情緒,反而是先不停的說教與指責,可能會造成反效果,讓孩子更不想聽話。
4. 面對孩子情緒,你會忽略型回應
「這有什麼好哭的?沒什麼大不了!」
面對孩子的情緒不聞不問或輕描淡寫,久了孩子會認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有負面感受是不好的,甚至也會開始對自己與別人的情緒麻痺。
5. 面對孩子情緒,你會將情緒貼標籤
「男孩子哭什麼哭,不要哭,這樣很不勇敢!」
哭泣、表達脆弱也是一種需求,當情緒被壓抑時,就容易出現情緒表達障礙;華人社會通常會告訴男生哭或示弱是一種懦弱的展現,因此對男生來說,情緒壓抑的壓力會更大。
不過,到底什麼是「情緒」呢?
情緒,是一種主觀的體驗,它會因為我們遇到的人、事、物,而產生不同的回應,而且還會隨著情境有所起伏。當我們在和別人互動時,情緒會互相調節而被激盪或舒緩。
情緒的功能可以協助我們建立自我感,同時也是建立思考、問題解決、應對進退等能力的基礎。
情緒通常可以分為兩種層級:初級情緒和次級情緒。
一、初級情緒
是我們最原始的情感反應,
例如:快樂、害怕、生氣、傷心、驚訝、憎惡。
二、次級情緒
是我們對情緒或想法再次做反應,
例如:驕傲、羞恥、罪惡、妒忌、尷尬。
以下是兒童「情緒發展」的里程表,給家長們做參考:
兒童情緒發展里程表 | |
年齡 | 情緒發展 |
0~5週 | 滿足、驚訝、厭惡 |
6~8週 | 高興 |
3~4個月 | 生氣 |
8~9個月 | 害怕、悲傷 |
1~1歲半 | 善感的、害羞 |
2歲 | 驕傲 |
3~4歲 | 忌妒、罪惡 |
5~6歲 | 自信、謙虛、擔心 |
其實情緒本身並沒有好壞,所以當孩子因為情緒,而出現不適當的行為時,我們先別急著要孩子壓抑、或是批評孩子,反而可以退一步思考,他會有這樣的情緒跟行為,是要跟我表達什麼樣的需求呢?
但當孩子的情緒來時,我們該怎麼回應?首先我們要「傾聽、理解與接納」。
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要先積極地傾聽、不帶任何評論。讓孩子能感受到他是被理解、被接納的,他才能有安全感地向大人表達感受。
有時孩子可能確實做錯事,但我們的回應可以是「我同理你的感受,但不一定認同你的行為。」建立與孩子的連結,讓他知道我們關心他的感受,與孩子在同個高度,將有助於開啟對話。
我們分享「情緒處理3步驟」,下次孩子再哭鬧時,我們不妨試試:
步驟1:辨認情緒、為情緒命名、表達情緒
如果孩子年紀還太小、不太會表達,或許我們可以像旁白一樣,幫助孩子將情緒說出來。
例如:「你剛剛很生氣,是不是因為玩具一直沒裝好,所以覺得很挫折?」
如果到了可以表達情緒的年紀,就可以慢慢引導他將情緒說出來。但要注意不要太急,過度強迫反而會造成反效果,適時尊重他的表達意願,或是改用其他方式表達,例如:畫圖、寫字等等。
步驟2:讓孩子能調節情緒
找到適合孩子的自我調節策略,例如:有些孩子會需要一個獨立的小空間,我們可以安排一個能讓他安靜的角落,讓他知道有需要時可以去那邊休息。但需特別注意,要讓他知道這不是懲罰。
另外,適時的給孩子擁抱,我們可以藉由擁抱的深壓,讓他們的情緒緩和下來。或是用提問的方式,去釐清孩子產生情緒及行為背後的原因。
步驟3:協助孩子解決問題
等孩子的情緒緩和後,我們再跟孩子一起想解決辦法,引導他用不同的觀點去認知事情。
進行時則可提供選項,並融入他人的觀點,學習接受每個人的差異,例如:「你想要玩這個玩具,但因為其他同學正在玩,所以還不行唷!」
引導他建立輪流的概念,讓他知道別人有拒絕的權利,再和孩子一起想如何和同學協商,比如問對方:「你還需要多久時間才能輪到我?」
對方如果回答5分鐘,我們就可以等5分鐘後,再開始玩玩具。
我們都知道,培養孩子建立正向情緒是個長時間的過程,而在這個互動和過程中,不只是孩子要學習,大人的情緒也很重要。
因為,唯有我們自己的情緒先處理了,才能協助孩子表達情緒,解決問題,不讓孩子成為常常有壞脾氣的難搞魔人。
圖片來源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