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放假在家,孩子早上不認真、下午歡必霸、晚上不睡覺;
即使沒有疫情,也時常搞不定孩子的作息!
到底,怎麼樣孩子才可以好好睡?來看看如何終止噩夢循環。 也因此,大人才有更多時間安排自己的工作與活動。
當孩子是嬰兒時,睡眠狀況的確較難以掌握,但通常上幼兒園後的孩子,作息應該都有一定的規律性。
規律作息可以帶給孩子安全與舒適感。當孩子能夠預期自己每天的作息,就能更有精神、順利的學習與發展各種技能。
也因此,大人才有更多時間安排自己的工作與活動。
你知道嗎?注意力與睡眠的關係
你是不是曾經有昨日追劇、熬夜趕報告或是親生骨肉吵鬧整晚,但隔天還是要上班的慘痛經驗。
就算勉強提起精神,注意力和思考能力,還是不到平日水準。
注意力不集中,很難去完成複雜的任務,由於「警醒度」低,大概只有肉體在工作位置上。除非藉由咖啡助陣或嘗試起身走走,試著透過前庭覺與本體覺輸入,讓自己清醒一些。但卻發現,這真是太難了。
睡不飽的孩子,跟你一樣。
在學校服務,老師常常跟我們說,孩子不專心、經常放空、發呆,好像人在心不在。細問家庭作息,發現孩子不是單純警醒度差,根本原因而是沒有睡飽。
太冤枉了吧!孩子並不是不會或不好,竟然因為睡眠輸在起跑點上。
但媽媽也覺得很冤枉啊!我叫他去睡,他就不睡,我也覺得頭很痛……。
先了解孩子睡得夠嗎?
0-6歲的孩子,應該需要多少睡眠?
你的孩子睡得夠嗎?
根據美國睡眠醫學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臨床睡眠醫學期刊」(Journal ofClinical Sleep Medicine)研究指出,睡眠不足,對於兒童與青少年皆會面臨各種身心健康風險。
由睡眠醫學專家與研究人員共同擬訂的孩童與青少年睡眠指南建議:
- 出生4個月到屆滿週歲的嬰兒,每天含午睡時間在內,總共睡眠時間應在12小時至16小時之間。
- 1歲至2歲之間的幼童,每天含午睡時間在內,總共睡眠之間應在11小時至14小時之間。
- 3歲至5歲之間的孩童,每天含午睡時間在內,總共睡眠之間應在10小時至13小時之間。
- 6歲至12歲之間的兒童,每天建議睡眠時間為9小時到12小時之間。
- 13歲至18歲之間的青少年,每天建議睡眠時間為8小時到10小時之間。
這些我知道,可是他就不睡覺啊!
你知道嗎?其實孩子不睡覺,重要的並不只是睡著前,其實睡前2-3小時就開始做準備了!
調整家庭作息
這裡要先提到我跟爸媽常溝通的一個觀念:我們都不是超人,沒辦法完美做到每一件事,必須有所取捨。
爸爸媽媽最常跟我反應的狀況,大概就是雙薪家庭或孩子才藝課回家時間很晚。孩子拖拖拉拉,完成事情速度慢影響睡覺;爸爸回家時間很晚,還是想要有親子時間。
如果你知道睡眠的重要性,就應該把它放在第一要務。
孩子太晚回家,能不能簡化晚餐?孩子的部分課程可以改到週末嗎?
或是爸爸的親子時間,可以放更多比例在假日。
總有可以變通、簡化的方法,請試試看。
作息上的準備建議:
- 孩子如果吃得慢,請提早晚餐。
- 孩子如果喜歡在睡前跟你聊天聊不完,可鼓勵他們在你洗碗時就開始分享。
- 晚上的活動要聰明挑選:睡覺半小時前不碰3C產品、晚上不從事激烈活動。
- 減少在晚上奔跑、跳躍等前庭刺激活動。
讓孩子一起為好睡計劃努力
中班開始的孩子逐漸有些簡單的因果連結概念,你可以建立睡眠與作息的因果連結。例如:我們早點把飯吃完,等等媽媽幫你抓背時間就會變長;快點到床上躺好,我們就能夠多唸一個故事。
慢慢陪孩子建立「睡覺時間是固定的」,只要快點把事情做完,就有更多時間可以做喜歡的事了!
先帶領孩子擁有成功經驗,感受認真的好處,引導孩子一起為好睡計劃努力。
建立你家的睡眠儀式
睡眠儀式百百種,很多媽媽會藉由環境調整,讓孩子知道睡覺時間到了。
像是播放固定的輕音樂、唸一本睡前故事、把燈光轉為小燈、放上薰香精油、擦乳液摸背、讓爸媽抱抱說悄悄話。
其實,人是容易被環境訊息提醒與制約的生物。
當你看到很多美食廣告,會想要按熊貓外送下訂單;
在清晨聞到咖啡香,你會覺得幹勁滿滿;
只要躺在床上,就會昏昏欲睡。
每個孩子喜歡的不盡相同,每個家庭都可以擁有自己的睡眠儀式。
越小開始養成習慣,就越穩定。
調整看看,讓孩子可以睡飽飽、學好好,讓自己有更多時間與更好的睡眠!
圖片來源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