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身時,總是在找周圍的桌子或床頭櫃扶持。」
「無論多小的輕嘆,總在不經意間伴隨著聲聲『唉呦~』。」
家中長輩曾有出現從沙發或馬桶站不起來,或是站起後突然腳軟而跌倒的經驗嗎?隨著年紀的增長,體力下降、下肢功能衰退,甚至慢性病影響,都會導致長輩們在沙發邊、床邊、甚至馬桶邊發生跌倒的情形。
究竟在居家環境中,該怎麼選擇適合的扶手,才能真正協助安全轉移位呢?
適用族群
- 因年長而體力自然衰退者。
- 有退化性關節炎者、做過關節置換手術者。
- 下肢肌力退化者,例:易腿軟跌倒、肌少症或肥胖導致下肢退化。
- 姿勢性低血壓者、且變換姿勢時常暈眩。
- 平衡感不佳者,例:單側偏癱或患有帕金森氏症的長輩。
- 有下肢骨折史或是骨質疏鬆者。
常見使用的居家環境
客廳沙發
一般來說,沙發是最容易注意到長輩是否需使用起身扶手的情境。
若沙發材質很軟,剛好座面也很低,且一旁無任何穩定物可以扶持,就容易發現長輩從沙發上站起會非常吃力。或是發現要坐到沙發時,會出現向後跌坐的危險情況。
臥室床舖
床邊放置起身扶手是非常重要的。
許多長輩因為血壓不穩、服用助眠藥物或是因太快站起來而頭暈目眩。
建議床邊放置起身扶手,長輩可以從躺姿慢慢坐起,再扶持扶手站起,維持站姿60秒、確認無頭暈狀況再開始行走。
另外,寬度夠寬的床邊扶手還可以當作護欄,避免長輩翻身時滾落下床。
浴廁馬桶
當您發現家中長輩有習慣抓門上的喇叭鎖或是攙扶一旁的洗臉盆協助從馬桶站起時,就該讓長輩開始使用馬桶邊扶手。
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1. 扶手高度
每個人的身高不同,要如何選擇適合起身的扶手高度呢?
扶手高度需落在坐姿下(準備站起來、軀幹稍微前傾)手能自然抓握的高度,大約為座面以上27公分處。市售的起身扶手大部分都可以調整垂直高度,給予長輩使用前務必先確認是否合適。
2. 扶手搭配的座面高度
通常沙發、座椅座面以及馬桶座面落在40-45公分,比較利於長輩站起。若低於40公分,長輩就需要花更多力氣站起來,這就是為什麼年輕時坐矮凳洗澡的習慣,隨年紀增長、會逐漸難以從矮凳上站起。
換言之,如果沙發面或是馬桶座太低,可以在坐面上放置厚且紮實的座墊,而馬桶則可以使用馬桶增高器、或是更換馬桶為座面40-45公分的款式。
3. 放置扶手的空間
首先需觀察家中是否有足夠空間,能讓扶手放置或是靠近。
以馬桶邊扶手為例,有的款式需夾住馬桶,並以此為中心、延伸出兩側扶手,購買前必須確認馬桶寬度及周圍空間是否足夠。
再來,一定要確認扶手是否穩固。像是床邊款式可能會要將扶手額外固定於床墊及床板之間,利用床墊的重量下壓或是綁帶固定。而習慣睡木板床或薄床墊者,則得考慮選用有重量基底(接地型)的起身扶手,接地型可以選擇底座為平面的款式、降低絆倒風險。
4. 扶手放置位置
建議起身扶手要放在關鍵、利於長輩扶持的地方。
沙發起身扶手建議選擇長輩習慣坐的位置旁,且放置於慣用側或是健側,用較有力氣的慣用手進行扶持。
床邊起身扶手則是放置在躺下來時約胸口的位置,這樣由仰躺到側躺時,比較方便抓住扶手;從躺姿坐起時,扶手也不會擋到腳放下床的動線。
放置關鍵的起身扶手可以降低跌倒風險、減少醫療及照顧問題。
若家中長輩開始有起身困難、站起後腳軟,甚至在家中跌倒的經驗,除了使用拐杖、在牆上的固定式扶手外,免鑽洞的居家起身扶手也是不錯的選擇唷!
圖片來源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