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寶寶你在想什麼?給新手爸媽的訊息解碼溝通術》主要在說明孩子的溝通歷程及養成,此篇則會著重於該怎麼藉由遊戲了解孩子溝通訊息。
玩遊戲是孩子發展學習的重要手段,不止肢體協調、精細操作、人際互動可以藉由遊戲練習,溝通理解一樣可在玩樂中逐漸養成、練習,以下我將針對幾個常見的溝通遊戲介紹。
做事謠
自言自語
當我們養育小寶寶時,可以邊做事邊使用重複單詞或簡短語句講述我們正在做什麼。例如:餵奶時跟寶寶說「喝ㄋㄟㄋㄟ」、「寶寶肚子餓,我們喝ㄋㄟㄋㄟ」;洗衣服時可以說「丟進去,洗洗轉轉」、「衣服丟進去洗衣機,水水流下來,洗衣機轉轉轉,衣服洗乾淨」。
情境歌謠
使用重複旋律、簡單語句編造起床歌、上學歌、洗澡歌等各種生活情境歌。
例如:起床歌
「打開眼睛~打開電燈~」搭配實際行動
「我們起床了!」摸摸孩子的臉
「穿上衣服~穿上褲子~」
「我們穿衣服!」
例如:上學歌
「走走走~電梯開門」
「叩叩叩~老師開門」
「嘿嘿嘿~書包拿好」
「啾啾啾~媽咪愛你」
「掰掰掰~下班接你」
手舞足蹈
以歌詞內容搭配動作,建立詞彙的理解。
例如:蝴蝶
「蝴蝶蝴蝶生得真美麗」雙手擺動做蝴蝶揮動翅膀樣。
「頭帶著金飾身穿花花衣」在頭上比出皇冠,在手抱胸穿衣服。
察言觀色
認識表情
帶著寶寶認識簡單的情緒及表情,像是「開心」、「難過」、「生氣」、「崩潰」、「驚訝」、「害怕」、「害羞」、「緊張」等,可舉例描述事件情境以及當下對應的行為表情來定義情緒名詞。與寶寶玩表情配對:描述事件並做出表情,讓孩子猜猜是哪一種情緒感受,也可進一步讓孩子模仿做出表情。
推敲意圖
收拾玩具時,可以揮手叫孩子過來,直接用手指玩具,用頭示意孩子是這個還是右邊或左邊的,用眼睛看目標物示意,點頭、搖頭讓他知道選對了還是選錯;選錯時表情皺眉嘴角向下、選對時滿意眉毛嘴角上揚比讚等。
第一次嘗試時,可先搭配口語互動,當其熟悉模式後,改成嘗試語氣提醒,例如:
表示困惑時,高音上揚「嗯?」;
表示做對時,短氣有力「摁!」;
表示做錯時,唉聲嘆氣「唉~」;
表示原來如此時,拉長音「歐~」。
最後再撤除手勢及語氣,進階練習看表情判斷意圖。
看圖說故事
寶寶書
將寶寶常常接觸到的物品、人、事等做成圖片卡,串成一本書,因為圖片是家長自己取材,可以拍攝家中實際狀況,讓孩子容易理解、建立因果配對連結,例如:媽媽照片的隔壁頁放媽媽的外出包照片;寶寶照片隔壁頁放他的水壺或奶嘴照片;爸爸配對遊戲搖桿;餐盤配對湯匙等。
繪本
- 教材的形式挑選:對於小寶來說,厚紙板的書相較一般紙頁利於寶寶自己翻閱;大寶則可以挑選有機關操作的立體書。
- 書籍內容安排:「認識物品」較簡易。「情境故事」可以帶入人與物的介紹,針對小寶可以挑選重複語句結構的繪本,像是《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大寶則可挑選多變的語句,描述較多的形容敘述等。
當帶著寶寶一頁頁講解,以句子述說繪本正在做的事情,除了建立寶寶的語句資料庫外,也建立故事邏輯與因果關係。一樣的故事念第二次後,可以進一步帶入繪本中所畫的時空背景、畫面物品、相關概念、人物感覺、連結實際生活碰到的相似事件等,擴充寶寶的聯想。
順序圖卡
可以將繪本中的重要畫面影印出,帶孩子使用圖卡排出故事順序,講解濃縮版的繪本故事;除了繪本主題外,生活事件也可同樣畫成圖卡,排出順序講給孩子聽,例如:起床、擠牙膏、刷牙、漱口、洗臉等。
在互動中,不需要求寶寶安靜或是持續表達,讓他感到開心是很重要的,沒有要按表操課,所以讓孩子自然地參與,並自己決定結束時間。目前電子科技普及,相較於紙本來說,電子書與平板等媒材介面,因為多是影片帶入觀看較無法讓孩子主動搜尋及主導操作。
家家酒
孩子進入假裝遊戲的階段,開始天馬行空的想像,並且模仿大人動作,像是假裝拿杯子給娃娃喝水、揮動手坐在紙箱上假裝自己在開車。在家家酒遊戲中,孩子會慢慢地擴充自己生活經驗,從家中到公園、學校、百貨公司、醫院、機場等,家長可以陪伴孩子加入角色扮演,拿更多東西假裝成其他物品,一起跟他想像世界。
孩子從來到世上開始,就像一塊巨無霸永遠吸不飽的海綿一樣,透過「玩」不斷地吸收身邊的各式訊息,長大茁壯,爸爸媽媽快動起來,用你學到的好多遊戲餵養我們的孩子吧!
圖片來源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