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冒牌者症候群」?有時候我們成長的經驗,或許可以一窺原因。要小心,因為冒牌者症候群這種現象是有毒的。
(以下案例情境為融合眾多來談者、朋友心理狀態編寫)
在諮商室裡,小D的眼神有點迷茫。
小D:「很多人常常說我很好,工作表現的很好,身邊也感覺很多朋友,但心理師……不知道為什麼?我面對這些肯定的時候,其實我覺得感覺很尷尬!」
「網路上很多文章都說要練習肯定自己,可是我覺得我好像很難真的感覺到肯定自己…」
像小D這樣的來談者其實不少見,尤其有些優秀的人往往更看不見自己的好,而這可能就是「冒牌者症候群」的心理現象在作祟。
什麼是「冒牌者症候群」
「冒牌者症候群」最早在1978年,由心理學家波林·克蘭斯(Pauline R. Clance)和蘇珊·艾姆斯(Suzanne A. Imes)提出。
這種心理現象發現有些人儘管成就表現已經備受肯定,但面對那些成就,仍會感到自己是「冒牌」的,只是僥倖或是運氣,才擁有好的表現與成就,無法真正肯定自己。
如果你看了小D的心聲以及冒牌者症候群的描述後,你心裡面會不自覺的想點頭:感覺到這就是在說我耶!
那就要小心,因為冒牌者症候群這種現象是有毒的。
就像小D一樣,常常會陷入一種迷思,就是認為讓自己感到不夠好,可以成為一種驅動力,讓自己更進步,但是沒有注意到這已經帶來工作過勞過量,情緒變得起伏不定,往往來到諮商室裡時,都已經出現了身體或情緒的困擾。
冒牌者症候群是如何長出來的?
為什麼會有「冒牌者症候群」的現象呢?有時候成長的經驗,或許可以讓我們一窺原因。
小D可能就是他人眼中是典型順遂的人,一路以來在良好的學校畢業,也找到了不錯名氣的公司。但小D從印象以來,父母對於分數管教就很在意,小D哥哥的成績也一直比自己好,這讓小D無形中形成自己還不夠好的感受。
有時候這種堅信的感覺,不一定是爸媽打罵了什麼,而是我們小時候面對這個世界觀察出來的規則,這種規則就算成年時意識到,然而潛意識卻還是難以擺脫。
因為從小到大都習慣用這種規則在生活,也早已經成為自己生存的一部分。
練習仁慈,把同理用在自己身上
很多人在面對這樣的狀況,一開始會想對自己說一些比較正向激勵的話語,然而……就會卡關了。
在這裡跟大家分享,面對這種還不夠好的「冒牌者心情」解方之一,那就是對自己仁慈,簡單來說那就是把同理、慈悲關懷用在自己身上。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參考以下步驟進行練習:
(一)覺察批評
一開始我們需要刻意的留意批評的聲音,聽一聽這個批評的聲音說什麼內容呢?同時留意一下這個聲音的語調、音色聽起來怎樣?
(二)練習仁慈
你可以想像在自己身邊,有沒有讓你感覺到關懷友善、仁慈的人,想像如果當你覺得失敗或不夠好時,他會用怎樣的語調跟話語跟你說話?例如:也許他會說:「沒關係,失敗是很正常的,然而下一次還可以如何調整,可能會好一些。」
(三)內化仁慈
當我們持續練習用這樣新的語調、聲音、話語對待自己,我們就在練習內化這些仁慈的語調跟語言,自我批判的聲音得以遠離,減少對我們的干擾。
在生活裡看見自己的好
還不夠好這種冒牌者的感覺,像是鬼魂一樣,有時候會冒出來,一不小心「又」會掉入了還不夠好的陷阱。
我覺得我們都在練習,就像是有一天早晨在上班的路上,我看見道路旁的葉片上有一隻鮮紅的小瓢蟲,當下感覺到可愛,就停下來拿起手機拍攝下來。
離開時突然聯想到要「看見夠好」,有時候彷彿如此,那就是眼睛要能看見那個微小的好,並且願意停下來駐留一會。讓我們一起練習與自我懷疑共存,卻不會影響前進,為自己的「夠好」駐留一會!
圖片來源
unsplash